日经中文网的“日料in北京”连载至此将告一段落。通过前几篇的连载,想必各位读者已经对北京的日料有了大概的了解,不过还有一种日料店独有的经营模式不得不提,那就是居酒屋。在有关“日本旅游”的网站试着搜索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类似“居酒屋攻略”、“日本居酒屋的秘密”等等内容。还有一些网站将“药妆店、烤肉店、居酒屋”列为了访日必去之地。或许还有不少曾赴日的中国留学生有过在居酒屋打工的经验。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居酒屋到底是什么样的料理店呢”?要给它下个定义还确实有些难度。
什么是“居酒屋”?
中国人一般对居酒屋的印象可能就是“价格便宜、可以吃到各式各样日料的店”。不过在日本,一盘菜只要300~400日元(约合人民币19~25元)的低价位居酒屋也仅限于类似“和民”这样的大型居酒屋连锁店(顺便介绍一下,“和民”的创始人兼元会长渡边美树现在是日本参议院的议员)。如果是在个人经营的小型居酒屋,特别是既提供新鲜的生鱼片又有当地有名日本酒的店,价格比“和民”的连锁店就要高出很多。这样的店多以600~800日元(约合人民币38~50元)的菜品为主。
|
日本的“居酒屋” |
也有说法认为居酒屋的店面一般比较小,但像“和民”这样的连锁店的话,有的店面甚至可以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日本的年轻人经常会在大学同窗会等和好友的20~30人的聚会时选择店面较大的连锁居酒屋。而对于40到50多岁的上班族而言,说到居酒屋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会是日本的旧式小屋,挂着用绳子编的门帘……类似这样风格的店铺。形象点来说,也就是在中国也很受欢迎的日剧“深夜食堂”中出现的那样风格的店。
我试着在“百度百科”中输入“居酒屋”进行搜索,得到的说明是:“日本传统的小酒馆,是提供酒类和饭菜的料理店。起源于江户时期,据说最初是酒铺经营者为了使客人在买酒之后,能当即在铺内饮用而提供一些简单的菜肴开始的”。而对居酒屋的菜单,百度百科列举了“日本酒、啤酒、烧酒、酸味饮料(如梅酒)……”等酒水、还有“烤鸡串、冷奴(豆腐一种)、毛豆、刺身(生鱼片)、炸肉……”等菜品。
虽然说明简单,但也基本抓住了要点。烤鸡肉串、炸鸡块、煮毛豆确实是哪家居酒屋都必有的料理。简单的说,品尝日本的会席料理(也可写作“怀石料理”,一般为高档日料)时上菜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也会有一些礼仪束缚。而在居酒屋就餐时可以尽情点自己想吃的菜品,更不用特别拘束。居酒屋除了菜品之外还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酒。而喜欢光顾的顾客最为看重是在这里可以得到放松,消费又不会高的离谱。因此,选择去居酒屋的人也大多是自掏腰包,而非公款吃喝的客人。补充上这几点应该可以算是居酒屋比较完整的定义。
顾客是居酒屋的主角
那么在北京到底有多少家日式居酒屋呢?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后会出现40多个结果,但是在里面还包括了一些提供小菜种类比较多的拉面店。
其实在我印象里,北京除了高档日料店之外,剩下的日本料理店都可以被称为居酒屋。因为不管哪家日料店的菜品都挺丰富,而顾客们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就着烤鸡肉串和盐烤秋刀鱼这样价格适中的大众菜,喝着啤酒、日式烧酒或是各式鸡尾酒。在这些日料店,很少看到那些忙于招待客户殷勤斟酒的商务人士的身影,而更多的是谈笑风生、放松心情的食客们。在北京的很多日料店还特意取了类似“……酒场”这样典型的日本居酒屋的店名,而像第一篇连载中介绍过的“藏善”这样的日料店,也是随处可见。
说起来,居酒屋又似乎并不是经营者随便说句“我们店是居酒屋“或者”我们店不是居酒屋”而决定的,更多的则应该是由顾客自然而然营造的一个场所。这么看来,日料店的增加甚至也可以认为日料在北京已成为了人们日常在外就餐的固定选择之一。
在这里我要为大家介绍两家在北京颇具特色的“居酒屋”。
“没有招牌的居酒屋”
在日本人担任店长的居酒屋中,有两家无论店里门外都看不到招牌的店。这两家店在东三环的京广桥和亮马桥一带,两家店都没有自称是居酒屋。在菜单中比起所谓“和食”的传统日料,例如意大利面、日式炸肉饼等等日式“洋食”似乎更多。店里都提供各式酒水,也可以享受轻松的氛围。单从这几点而言这两家店毫无疑问是居酒屋。一家店是在某个宾馆中,仅挂着写有“营业中”的牌子。另外一家则开在了位于地下的爱尔兰酒吧店内的一个房间里。因为这家店也没有招牌,所以粗看的话会找不到在哪。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