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前景正开始蒙上新的阴影。虽然政府出台的定向下调存款储备金率以及加速铁路建设等政策初显成效,经济增长率保持在了7.5%的高位。但中国领导人未必会就此轻松下来。因为信用收缩的风险浮出了水面。
总理要求“时间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会议指出,当前中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带来金融风险隐患”。会议决定,通过“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举措,帮助企业控制融资成本。
“融资难融资贵”,这是中国媒体最近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而银行方面,目前已经开始限贷。
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可能也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6月6日召开的8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针对各省市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投资放缓以及出口乏力等三大问题,李克强现场“办公”,要求几位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拿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而在7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也曾要求“降低融资成本”。但之后事态完全没有改善,或许是对此感到焦虑,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10项对策。
其背景是老而新的问题。在中国,国有企业这种呆账危险几乎为零的企业在经济中占支配地位,因此资金的流向自然而然将发生扭曲。也就是说,民间中小企业时常受资金短缺困扰。如果经济开始出现问题,这种风险将迅速浮出水面,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
那么,中国政府此次能否在信用紧缩全面开始之前抢占先机呢?如果观察各地方的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比率,可以发现高的地方也不超过2%。在一般情况下,无需担心会动摇信用体系。可以认为,目前银行仍有向中小企业提供新资金的能力。
风险暗流涌动?
但是,中国媒体在提到不良债权增加的地区时,使用了“不良债权蔓延”的表述,显示了对前景的担忧。如果地方媒体显示出的担忧是正确的,那么就存在公开的不良债权数据并未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如果原本有能力从银行获得资金,那么企业对“融资难融资贵”叫苦不迭,政府慌忙采取应对举措的原因何在呢?
《人民日报》的报道显示出了这种微妙的局面。以《金融风险是否暗流涌动?》为题,在强调“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的同时,称“一些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有所积聚”。
这篇报道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中国像日本1990年代后半期那样,金融系统出现问题,进而使经济整体陷入混乱的可能性目前依然很低。但是,如果仅观察特定地区,则有可能发生地区银行经营危机以及与之相伴的局部信用紧缩,这也不容否认。
尽管与过去相比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增速,但在中国经济的深层发生了什么呢?在观察数字背后真相的同时,今年下半年最好对金融动荡保持警惕。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