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共投资和制造业设备投资作为牵动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经济模式已经遇到严重的障碍。由于持续进行巨额投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不断膨胀,另一方面随着增长减速,没有购买者和租借者的房地产不断增加,同时生产设备过剩也开始日趋严重。
中国政府也已认识到金融风险,正力争实现经济政策从量化扩张向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转变。但在目前,中国仍然易于依赖投资对经济的支撑。结构改革似乎难以迅速取得进展。
在2008年的雷曼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困境之后,中国通过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加快了投资。当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设备投资。包括公共投资与企业设备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9年以后的5年里超过了150万亿元。
建筑机械、原材料和制造装置等的进口不断增加,中国投资甚至成为了日本企业生产复苏的支撑。
截至2013年中期,中国中央政府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左右,但地方政府债务则已经猛增至36%左右。
此外,企业债务也出现了增加。据美国评级公司标准普尓推算,金融以外中国企业截至去年底的负债额已经超过GDP的120%。有报道称,中央政府旗下113家国有企业的负债与自有资本比例已经从2008年的0.4迅速上升至2013年的1.92,可见财务状况的恶化非常迅速。
如果进行投资的固定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创造出收益和便利,问题也不算严重。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开发的新城几乎看不到人影。在实施产能扩大的行业,很多企业陷入了亏损。这样一来,投资的结果将成为将来面临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产能扩大非常迅猛。在钢铁产业,粗钢产能2003年为日本的约2倍,而2013年产量猛增至7倍以上。而铝产量则在2003年至2013年增加到了4倍。
无论是钢铁还是铝,中国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在2003年仅为约20%,而如今已经达到50%左右。尽管产量如此迅速增加,但不论哪个行业,设备的近30%都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但内需增长依然缓慢。中国的过剩设备和过剩产能将对国际市场行情造成影响。例如3年前超过每吨2600美元的铝的国际价格目前已经下降至1700美元左右。
中国不断累积的库存将流向国外。虽然对以高级钢板为收益来源的日本大型钢铁企业影响较小,但由于世界钢材行情面临下行压力,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旗下主力钢铁部门的销售和利润则持续下滑。
中国政府也并未对设备过剩问题视而不见。在胡锦涛政权时代就曾以老化设备为中心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地方的中小企业等却持续进行设备投资。
其背景是地方政府希望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率。中国于去年12月修改了以经济增长率为重要标准的地方官员人事考评制度,提出了重视债务管理等的方针。
习近平政权自去年以来针对钢铁和铝等5个行业反复重申在2017年之前不再批准新增产能,总理李克强提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优胜劣汰。此外,中国政府还制订了铝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但是,要完全转变思路需要较长时间。中国媒体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设备不应简单加以破坏”、“淘汰落后产能也需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虽然以制造业为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增长率正在逐步下降,但自去年下半年起,对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再次呈现加速态势。世界银行指出,此举有消化钢铁等行业过剩库存的意图。结果,从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来看,投资已经再次开始超过消费。
新华社指出,“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新的经济运作理念。进而解释称,今年的增长率目标应处于7.5%上下各0.5个百分点的范围内,如果位于上方将推进结构改革,而位于下方将实施刺激政策,工作重心将放在风险控制上。
债务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严重依赖短期再融资以及包括高收益率金融产品等在内的“影子银行”资金。这种结构对中国经济来说构成巨大风险。而打算控制和削减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的中央政府如果一味依靠投资来刺激目前的经济,有可能忽视旨在实现长期稳定的结构改革的推进。
不过,如果地方政府被迫迅速减少债务、或者房地产市场调整迅速进行,其冲击将波及很大范围。
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工资水平实际上涨至3倍以上,而消费也保持着2位数增长。虽然一直能看到由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的道路,但经济模式转型将缓慢推进。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专栏作家 胁祐三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