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金坚敏:今年全国人代会的一个特殊话题就是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际上几年前开始讨论的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及现在最流行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在于如何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然而我国宏观政策层面的战略高度与微观层面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着巨大反差。政策影响力大的“创新投入”多,作为中间产出的论文、专利也大幅增加,但通过企业中介产生的最终经济成果——附加价值没有成比例上升,“创新效率”问题严重。如何填平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是世界各国的共性话题,更是提高中国创新体系活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之一的关键。“创新效率”应引起政策当局及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
|
金坚敏 |
作为参照系,我们不妨确认一下日本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创新效率”下降的先例。前一段,国内网上或微信上流传“不要被GDP骗了!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日本排名第一,中国内地无一入围”来强调日本企业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参考:Reuters“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但是,具体分析一下进入排名的日本企业基本都是传统大企业,他们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及拥有作为“中间产出”的专利数量(此路透社的排名以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等为评价指标)。但是,如果考虑企业的收益能力等再作排名“全球创新50强”(参考:BCG“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2015”、60%为全球有名CEO等的问卷调查,40%为过去5年股东权益回报率为指标),日本企业入围的仅为4家(中国大陆企业入围3家)。日本企业中同样存在技术与效益之间的巨大“鸿沟”。
百年老店“夏普”及“东芝”等日本整体电子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就是没有填平技术与经济(效益)之间的“鸿沟”,从竞争力角度看,借用东京大学企业组织论藤本隆宏教授的概念,日本仅有“背面竞争力”(消费者看不见的技术能力等)、而丧失了“表面竞争力”(消费者看得见、感受的到的)。
日本“创新效率”的下降也可从宏观数据中观察到。如图1所示,日本尽管在研发投入的GDP比例上超过美国、德国,但是间接角度看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TPF)并没有同步提高(当然,影响TPF的不仅仅是创新效率)。数年前日本政策当局及企业经营层保有强烈“危机感”,开始关注“创新效率”的问题。日本政策当局除继续保持研发支出占GDP1%的水平外,拟构建定量评估体系及推动并奖励政府机构与民间企业合作;企业界除将创新资源面向市场前移以外,还加大开放式创新的力度以求加快创新速度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如有的企业近几年对研发体系进行多次改革将创新资源向市场集中,并与客户等联合成立“协作创新中心”等。也有的企业要求在海外设立的基础研究部门改变过去集中追求“论文撰写”与“专利申请”的创新活动,追加提高对“公司商业影响”的要求。笔者访问过一家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在美国的研究所,原来每位研究员要求每年申请并授权2件专利,目前已压缩到1到1.5件,而在业绩中要求提出对公司商业影响陈述。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