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在全球增加,中日比率低
2022/08/01
在全球范围内,过度负债的企业正在增加。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主业盈利不够支付贷款的利息,占整体的比率2021年度达到16%,创出金融危机以来新高。由于长期持续的货币宽松,这样的企业呈增加态势,但在最近推进加息的美国,陷入破产的案例不断出现。全球加息导致的破产增加隐忧作为经济的风险因素而开始被意识到。
将显示企业主业盈利情况的EBIT(息税前利润)连续3年低于支付的利息、且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定义为过度负债企业。按同样的定义还可以称之为“僵尸企业”。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根据QUICK FactSet等的数据,调查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的不含金融的约2万4500家上市企业发现,2021年度占整体约16%的3900家属于这类企业。
僵尸企业占企业整体的比率与2008年雷曼危机前的2007年度相比提高约6个百分点,创出2008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以雷曼危机后的全球货币宽松为契机,呈现增加态势。即使主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由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等资金提供方的纪律松弛,容易通过债务融资弥补日常的资金短缺。
在2020年以后的新冠疫情后,这一比率进一步提高。为了弥补疫情下的经营恶化,各国的中央银行扩大货币宽松,结果加强负债依存的企业随之增加。
按僵尸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来看,加拿大高达32%,澳大利亚(23%)和印度(20%)紧随其后。按公司数来看,美国(606家)和欧盟(EU,661家)较多。有分析认为,原因是金融市场发达,借助低评级公司债的发行等,即使是财务状况脆弱的企业也容易获得融资。在日本,由于对积极利用负债持谨慎态度的企业较多,僵尸企业仅为4%(155家)
按行业来看,在药品、材料能源、信息通信和食品等领域,僵尸企业的比率高达2成左右,从公司数来看,电子和服务行业也很多。美国广告商Clear Channel Outdoor Holdings的负债在过去10年里增至近3倍,无法借助盈利支付利息。此外,涉足粮食销售等的中国东方集团在10年里维持“僵尸状态”。
美国化妆品公司露华浓(Revlon)于6月中旬申请适用《美国联邦破产法》(资料图,REUTERS) |
9成为年营业收入在5亿美元以下的企业。浮出水面的现状是,这些企业在背负超出自身能力的负债、业绩低迷的背景下不断“续命”。可持续比较的企业的EBIT到2021年度亏损约1387亿美元,亏损额相比疫情前的2018年度增至5倍,而有息负债也达到1.2万亿美元,增长3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