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62)日本具有“前约优先文化”?
2017/06/05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上周在这个专栏讲述的是有关超额售票的问题。 在针对超额售票展开各种调查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词。那就是“约定”。
提到“约定”这个说法,有一个故事必将浮现在脑海中。那就是江户时代后期刊行的志怪小说《雨月物语》中的一篇,名为《菊花之约》。其内容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作为至交的武士相约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相见。在约定的九月九日当天,从早上就进行迎接朋友的准备,但不知为何,武士一直没有到来。
儒家学者感到很奇怪,到了深夜,武士终于出现。但总让人感觉样子有些奇怪。不但默默无语,而且更奇怪的是,给人以被风一吹就动的感觉,似乎没有实体。实际上,武士已经并非“阳世之人”。
由于一个事件而陷入敌手的武士被关在牢房中。虽然与朋友相约再会的九月九日日趋临近,但自己身在牢房之中,没办法取得联络。怎么办呢?打破与至交的约定是绝对不允许的。武士想起了“灵魂一日行千里”这个说法。如果是灵魂,就能去任何地方。于是,他自杀身亡,变为灵魂,履行了与朋友的承诺。
这是志怪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一直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故事,(有说法认为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明显体现出在日本人心目中“约定”的重要性。
约定关系到人与人的信义,不仅是日本,在中国也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承诺往往发生冲突,令人感到头疼。在承诺发生冲突之际如何应对,将体现出个人差异和国民性,需要加以注意。
例如一位律师的例子。在法律咨询和上法庭等预约排得满满的时候,出现了必须紧急处理的案件。这在公务场合很常见,一般来说,经常采取根据紧急程度来调整日程安排这一方法。也就是说,“取消与先做好咨询预约的委托人的咨询预约,改为其他日期,先处理紧急案件”。
律师会优先处理紧急案件,但问题在于,“紧急程度的高低”由谁来判断这一点。被取消预约的人当然感到不高兴。“我也要进行重要的咨询,为什么优先处理其他事件?你是在小看我的事情吧”。
这种状况不仅是日本和中国,全世界都会发生。在承诺发生冲突之际,人们将如何加以应对呢?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