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60)讲日语和中文导致“人格改变”?
2017/05/2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所以记忆也明显变得模糊不清,当时一家著名报纸的专栏文章写道,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人格将有所改变。在那篇专栏文章中,作为例子列举的是一位日本女性。她在用英语讲话时,非常积极主动,而且逻辑清晰,不克制自己主张。此外,讲话时的举止也是跷起二郎腿,夹杂着指手画脚,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印象。但她在将语言改为日语之后,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文尔雅,不但语言表达变得模棱两可,而且讲话的内容也变为保守。
在阅读这个专栏的当时,我本人对比了讲中文时和讲日语时的情况,经常对自己的“性格差异”感到困惑。因此,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当时担任主持人的广播节目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节目听众的反应很积极,中国人自不必讲,还收到了日本人的来信。阅读之后发现,在讲英语时,会出现“英语人格”,讲中文时出现“中文人格”,而讲日语时出现“日语人格”。这些“语言人格”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非常有意思。
一位听众的朋友(是日本人)是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人士子女,是一个会讲英语和日语的双语者(bilingual)。这个人在讲日语的时候,声音很低,说话的速度也很缓慢,显得很文雅。但在将语言切换为英语之后,令人吃惊的是,说话速度很快,富有逻辑,而且清楚表达自己的主张,一针见血地剖析问题点,简直与之前判若两人。
另外一位听众是中国人,但会讲英语、德国语和日语。由于讲的语言不同,“人格变来变去”是家常便饭。在使用日语时,考虑到与对方的上下级关系和年龄等,区别使用礼貌语和尊敬语,同时“按日本风格”推进对话和会议。但在用德国语和英语讲话之际,直接的表达方式很多,不管对方是谁,都是“友好地”展开对话。
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声音的声调也会改变,这样的人很多。我从以前就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讲日语时语调很柔和,声音的声调很高。但切换为中文之后,将变为清楚的语调,声调很低,嘴充分张开,而且舌头也频繁活动。只要不改为腹式呼吸,就无法准确发出中文的发音。
当然,这同时还是语言本身具备的特征。日语是“节能”的语言,无需让嘴大幅活动,但在中文中,声调不同会导致含义不同。此外,还存在另一个因素,即作为外国人,我如果不大声清楚地发出声音,就无法让对方听明白。
不言而喻的是,语言就是文化。使用一个国家的语言,当然不会和那个国家的文化和习惯无关。在讲英语时,将变为英语式的思维,在讲中文时,将变为中国式的思维。而使用日语之际,将根据日本的习惯说话。
例如,在全世界广为人知的是“日本人的鞠躬”,但一边说“thank you ”一边鞠躬就显得很不自然。说“谢谢!”时也如出一辙。但如果用日语说“Arigatou gozaimasu(谢谢)”,会自然而然低下头鞠躬,最低限度也要点一下头。
就像这样,使用语言导致“人格改变”,似乎属于事实,那么,具体来说,不同的人都会如何变化呢?倾听很多人的说法之后发现,基本上是下面的情况。
“讲日语时:声音变小、有一种腼腆的感觉、会顾及对方感受、模棱两可的表述较多、显得谦虚、不会讲得太多
讲中文时:声音较大、清楚表达自己主张、对方附和突出、显得充满自信
讲英语时:显得善于社交、自己主张清楚、好奇心旺盛、积极主动、直来直去的措辞变多”(30多岁的日本女性,除了日语之外,还会讲英语和中文)
“在切换为英语之后,变得乐观,产生幸福的心情。如果说中文,声音比英语更大,声调也很高,讲话速度加快。在用日语讲话时,变得腼腆,而且措辞模棱两可”(30多岁日本女性,会说日语、英语和中文)
通过很多人的讲述发现,在使用日语之际,曖昧的表达较多、会变得腼腆,但如果是英语和中文,则自己主张更清楚,讲英语时,可能容易产生乐观的思考。
对此我很有共鸣,在日本,上下级关系的确很明显,对于第一次见面和长者,不使用敬语将显得没礼貌。在第一次见面时,最好一个劲儿礼貌地使用敬语,但在多次见面、却不知道对方的年龄时,将不知道是否应该使用敬语,这种情况很多。结果,自始至终都采取曖昧的措辞,以至于无法推心置腹地聊天。在讲日语时,掌握与对方的“距离感”很困难。
很多日本人表示,讲中文时是用“中国大脑”讲话。中文语法与日语不同,更像英语,也就是必须明确主语,一开始就表明是或否,因此日语的曖昧表达行不通。掌握中文的日本人经常说,在讲中文的时候,与使用日语时相比,会出现下面的变化。
声音变大
表达直来直去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变得乐观
容易讲出真心话
尤其是日本女性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在用中文讲话时,“在日语中绝对不会说的”话也会顺口而出。
衡量与对方的距离感的最主要工具是“年龄”。与自己相比年纪大还是年纪小,是选择语言之际绝对不可或缺的信息。但是,面对日本人,询问“您多大年纪?”属于禁忌。尤其是在对方是女性的时候,只要关系仍不十分亲密,就不能开口询问,因此措辞也不得不变得模棱两可。
但是,如果用中文和中国人说话,不知为何,就能随随便便问出口。
“你的属相是什么?”
“我是属猴的”
“哎呀,我们同岁!”
这样人际关系也将顺利发展。
对方是已婚还是单身?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身上穿的衣服是在哪里买的?多少钱?这些问题在日语中绝对不能问,但在中文里却可以问。我感觉得到这些信息,人际关系的隔阂也将不断消除。“即使关系亲密也要讲礼节”,是日本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但有时却令人感到死板,这也是事实。
当然,日语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以这么优美的语言作为母语,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能看到用英语(如今不断退化,现在不行了)和中文讲话之际的单刀直入、乐观、以及快乐的自己,或许可以说是语言具备的魔法。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