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日企接"包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0/05/28
家电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制造成本的变化使家电企业演绎着接"包袱"的经历。美国无线电公司在1954年推出彩电后也把美国企业推向全球家电行业的顶峰,日本企业在70年代的崛起迫使美国企业退出家电制造领域。2000年以后的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使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企业不得不缩短投资回收期间。加之日本企业创新节奏放缓并且受到中韩家电企业的两面夹击,导致日本企业不得不抛出家电业务的"包袱",谋求轻装转型的新途径。
海信利用东芝技术于18年底在日本发布了4K电视A6800 |
汽车行业开始上演接"包袱"?
目前,大陆和台湾企业的产品占据了日本家电市场约2成份额,占据了日本个人电脑和液晶面板市场约4成份额。而在日本汽车市场中除了用于公交领域的比亚迪电动大巴外还没有中国汽车品牌。相对于元器件模块组装型的家电产业而言,零部件高度磨合型的汽车产业的技术门槛高,中国汽车品牌尚不具备进入日本汽车终端市场的条件。
日本家电产业衰落后,汽车产业当之无愧的成为日本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复杂的零部件制造工艺和精益制造技术不仅使日本企业长期立足于国际市场,也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银亿集团于2017年收购全球第三大磁簧传感器的日本艾礼富,进入了高端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宁波均胜电子旗下的KSS于2018年收购了全球第二大气囊生产商高田;远景能源于2019年收购了日产汽车的动力电池业务(AESC)等。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中,日本汽车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开始,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会有更多选"包袱"和接"包袱"的机会。
总之,不管是收购东芝的白电业务还是收购高田都是日本制造业史上可圈可点的大事件。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日本企业来说,卖身虽是无奈但也期待在中国企业旗下欲火重生。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牵手日本企业不仅可以吸收制造技术和熟练工人,还可以提高自身品牌的溢价力。但是如不能对日本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进行正确定位并且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的话,中国企业想达到协同效应也非易事。
接"包袱"的意义在于中日企业的互补
退出制造和销售而非退技术与研发美国和日本企业虽然放弃家电生产领域,但在技术研发上仍在不断投入。目前,美国垄断了全球的半导体芯片和软件技术,日本企业在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依然强大。从2019年的数据可见,国内主流5G智能手机组件成本的38%来自于美国企业。而受美国打压的华为虽然大幅度降低了美国组件的比率,但其智能手机Mate30组件成本的33%来自索尼、TDK、村田制作所等日本企业。从智能手机的供应链中得以窥见美日高端制造业之一斑,中国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还须一步一个脚印的爬坡过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