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源泉——不严谨?
2018/12/12
太田泰彦:早上醒来睡眼惺忪的时候,可能连牙刷都拿不稳。虽说手指动作不灵便,但眼睛和大脑却在努力地追赶,最终还是能与动作实现合拍。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机械。零部件精度即便是没提升到微米级别,只要有人工智能(AI),仍能准确控制机器人和机床。
“制造业大国日本和德国构建的技术体系将成为过去”,深圳的风险投资家徐家斌先生指出硬件与AI相接合的领域是一座“宝山”。
轴承和齿轮等精密零件存在依赖熟练工人制造的一面。但社会在走向老龄化,并且制造还需要花费各种成本。通过机械的精密程度来竞争高品质的任务就交给日德等国吧,投资AI研发也许才是开辟新制造业的捷径。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针上安装悬臂梁(资料图) |
如果询问日德厂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怎么样?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说“还在半路上呢”。在尊崇匠人技艺、无论何事都非常严谨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眼里,中国的人和社会非常松散,还不够严谨。
从某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在这种不严谨之中,也许就蕴藏着中国创新的源泉。有了AI,精度上只需草草应付一下就可廉价生产,这原本就是中国企业的长处。而且AI软件在开发出来之后就不再消耗生产成本。
2017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38万件,是10年前的近5倍,在AI相关领域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中国的AI持续进步的话,尽管不够严谨,但只要把工作一直做下去,廉价的机械产品早晚会充斥全世界的市场。不严谨本来是中国的弱点,却反过来造就了低成本优势。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