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2017/06/21

PRINT

  村山宏:中国提出了和日本很相似的口号,那就是弘扬工匠精神。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想不被低收入国家追上,并不断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此,中国认为必须像日本的手艺人那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这种工匠精神也有可能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针上安装悬臂梁的精细作业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访问比利时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了“吉利沃尔沃汽车创新成果展”。李克强在现场表示,要“锤炼工匠精神,升级中国制造”。此前,工匠精神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就如2016年入选中国十大流行语那样,最近这个词的知名度一举提高。实际上,让这个词流行起来的就是李克强。

 

  供给侧的执念会造成弊端

 

  2016年和2017年,李克强连续两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要想继续实现经济增长,必须从大量生产廉价商品向制造优质产品转型,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实力,而“工匠精神”就包含着这些含义吧。目前,中国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广泛领域都在进行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

 

  不过,学习工匠精神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情。那就是追求制造和服务的品质要以长期的努力为前提。投入大量优秀人才用多年时间开发并提供理想的商品,这样做固然很好,但生产效率一直很低的话是无法盈利的。对于需要每个季度或半年结算利润的企业来说,回报非常慢的投资可能会成为沉重负担。此外,如果过于执着一件事物,还可能跟不上新技术和创新的步伐。

 

  最令人担心的是,工匠精神容易陷入供给侧的逻辑。无论供给侧投入多大的精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但如果做过头的话,对消费者来说也只不过是过剩的品质,或者过剩的功能与服务。而需求侧的逻辑应该是消除过剩的部分并相应降低价格。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等领域,有人认为一项技术在3、4年之后可能就会过时,产品的耐用性能满足这个时间就足够了。

 

  当然,即使是过剩的品质、功能和服务,如果有能接受的消费者就另当别论。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就有很多这样的消费者。日本企业走上过剩的高附加值路线应该是在1980年代后半期。为了对抗因日元升值流入的国外廉价产品,日本企业只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当时,日本有很多会购买高档精致产品的消费者。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170
具有一般参考性
 
8
不具有参考价值
 
29
投票总数: 207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