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战略打中特朗普“软肋”
2018/11/21
高桥彻:美国中期选举已经结束,全球关注的目光重新回到特朗普政权的外交政策上。最令人担忧的是中美贸易战的走向,不过在与两国有关的能源领域,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特朗普访华(2017年11月9日,北京) |
一个是美国发起的伊朗原油禁运措施。美方表示如果各国不顺从美国的要求将实施制裁,不过获得“豁免”的8个国家和地区中,除了与美国关系紧密的日韩、印度、台湾外,还包括中国大陆。
另一个是东芝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美国国会8月强化了从安全保障角度审查对美投资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权限,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获得在美国的能源权益,至今尚未出现批评声。
前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大陆是伊朗原油的最大进口国(占伊朗原油出口量的1/4),少了中国大陆的合作,“伊朗包围圈”恐将缺乏实效性。
后者则是因为买家是大型民营天然气企业,而非国有企业。2010年美国就曾批准该公司获得美国国内的其他液化天然气权益。
虽然可能存在这种合理的解释,但是特朗普政权可是把中国视为“眼中钉”。为什么偏偏在能源领域对中国“通情达理”了呢?
解读这一疑问的启示就隐藏在中美贸易战之中。
美国自7月以来,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分3次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不甘示弱采取了报复措施。但是,从进口规模来看,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5000亿美元商品,而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1300亿美元商品。制裁大战对中国极为不利。已经加征关税的产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5成,却占到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的8成以上。中国可用于报复的牌越来越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