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经济摩擦看到的中国经济
2018/03/22
梶原诚:创建美国大型投资公司黑石集团的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与中国首脑具有密切关系。
在去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会议)和今年1月的会议上,分别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习近平主席的经济顾问刘鹤讨论了中美关系。
即使是施瓦茨曼这样的亲华派,也对中美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持严厉态度。“中国的关税高达美国的数倍,存在拒绝外国投资的领域。同时还在侵犯知识产权。没理由不发展为问题”,施瓦茨曼1月底如此强调。
美国总统特朗普犹如听到了施瓦茨曼的不满一样,开始“敲打中国”。提出了针对中国的钢铁和铝的进口限制,作为对知识产权权侵害的制裁,正在讨论以广泛领域的中国产品为对象的巨额追加关税。
美国增加的关税或将以从中国进口方面居前列的通信等高科技产品为对象。如果被期待为增长源泉的行业的收益、收入和就业受到威胁,有可能影响中国领导层担心的社会稳定。
中国是否有能力承受来自美国的逆风呢?中国经济今年仍有望增长6.5%,但在背后,潜藏着企业和地方政府膨胀的债务等增长扭曲导致的各种泡沫。
其中危险的是“基金泡沫”。在中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出了被称为“资产管理产品”的基金,从个人手中筹集资金加以投资。银行等推出的是有名的“理财产品”,但其他产品也因资金过剩而激增。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统计,2012年仅为28万亿元的余额,到2016年增至114万亿元,与传统的贷款并驾齐驱。
问题在于不了解投资对象,也就是风险所在这一点。据称资金正在流向无法从政府加强监管的银行获得贷款的领域。有说法认为,基金的3成投资于其他基金。至今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不同,当局或许也无法掌握全貌。
企业倒闭等导致的投资坏账正在发生,如果趋势扩大,可能发生亏本和资金撤出的连锁反应。推出相关产品的金融机构如果填补亏空,将导致自己的信用降低,面临资金周转恶化。这就是金融系统危机。
希望大家回忆一下成为雷曼危机导火索的次贷(面向信用等级低的个人的住房贷款)危机。问题不仅在于次贷,还在于纳入次贷的证券化商品整体被怀疑为“毒包子”,进而失去信用,结果日趋严重。正因为不知道风险所在,资金明显退缩。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