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2017/06/21
这样做带来了恶果,制作精良的日本产品变得价格过高。尤其是家电领域,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输给了性价比更优的韩国企业和台湾企业的产品。失去海外市场的日本企业只能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日本产品丧失普遍性,只能在国内独自进化。工匠精神以扭曲的形式发挥了作用,其结果或将导致了日本制造业的“孤岛化”现象。
追求工匠精神要适可而止
日本制造业的孤岛化是有原因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经过泡沫时期后,日本的人均GDP在1995年上升到4.3万美元,这在当时的高收入国家中也属于顶级水平。当时美国的人均GDP不到3万美元,英国为2.2万美元。对于以日本国内高收入阶层为目标客户的日本企业来说,很难再把目标转向国外的大众消费市场。
中国广东省的智能手机工厂(2016年2月,中村裕摄) |
当时,韩国和台湾的人均GDP为1万多美元,本国和本地区内的消费者与海外的大众消费市场几乎是重叠的。韩国和台湾的产品质量尚可,价格也适中,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接近韩国和台湾当年的水平。如果制造出的产品符合人口近14亿的巨大国内市场的需求,直接就可以进入全球的大众消费市场。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广域经济圈构想,域内国家大部分是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的新兴市场国家。如果要向这些新兴国家销售中国产品或中国企业在当地制造的产品,那么最合适的就是“质量尚可的产品”。如果像日本那样制造只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才能接受的“高档产品”,反而会失去中国的优势。
目前,中国需要的应该是“适可而止的工匠精神”。中国需要的不是100分的完美产品,而是以适中价格提供95分的产品。中国企业以95分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对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可能很是不利。如果扩大市场份额后做大规模,企业就有余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到那时,中国企业再研发100分的产品和服务,对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就变成了威胁。韩国三星电子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线。
不过,笔者感觉即使没人提这种建议,中国的工匠精神也能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因为很难想象投资风格随机应变的中国人会始终执着于一件不知道何时才能产生利润的事物。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