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超市”、“山水旅行社”……环顾四周,发现到处都是汉字,不禁让人产生错觉,“这里是上海、台北还是香港?”但这里其实是纽约的郊外。近年来,在以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为中心的地区,以中国人为主的亚裔移民正在大量涌入,他们被称为“FOB(Fresh off the boat,初来乍到)”。与游客大举前往的曼哈顿下城区的唐人街相比,这里更富有生活气息,英语甚至不能作为通用语言。会让人忘了身处美国的“小中国”正在不断扩大。
中文通用
从纽约市中心乘坐电车行驶约40分钟,在法拉盛主街站下车之后,颜色鲜艳的汉字招牌就不断飞入眼帘。车站前耸立着被称为纽约州最大亚裔购物中心的“新世界商城”。商城内有售卖中国蔬菜和食材的超市以及四川和台湾料理的美食广场,生意红火。
“不会说英语,在外国生活很难,但华裔社区发展得很好。中文也能通用,在法拉盛的生活很安心”。在糕点店工作的林有林(音译,21岁)刚刚在10个月前与父母亲从中国河南来到美国。父亲在曼哈顿从事蔬菜搬运工作,母亲则在佛罗里达州做按摩师。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一家人离开祖国,在美国顽强地生活着。
法拉盛原本大量居住着意大利裔和希腊裔移民,但在1970年代台湾移民大量涌入。如今,像小林这样的中国大陆移民也在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即使离开车站很远,华人开的杂货店、超市和旅行社等也举目可见。
两波华裔移民热潮
据亚美联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AAF)的调查显示,法拉盛2010年的华裔人口比2000年增加93%,达到3万3526人。而同样华裔众多的布鲁克林区的日落公园东区增长71%,可见前者增长势头更强。在随后的5年里,来自中国的移民还将仍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曼哈顿唐人街的移民则减少了17%,降至2万8681人,离开社区的人非常多。
位于下城区的美国华人博物馆馆长姚南薰( Nancy Yao Maasbach)表示,在曼哈顿长大的“第2代、第3代移民正在迁往康涅狄格州等更加宜居的郊外”。1900年代来到美国的移民后代很多已离开杂乱的闹市区,像美国人一样搬去了郊外。
姚南熏馆长表示,华裔移民的“第一波”热潮是从1850年代参加淘金热和铁路建设的外出打工者开始的。之后,美国在1882年颁布《排华法案》,华裔移民们经历了种族歧视的痛苦时代,曼哈顿的“始祖唐人街”在1900年代发展为以广州移民为中心的唐人街。
“第二波”华裔移民热潮在1970年代到来。来自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华人蜂拥而至。这一时期在华盛顿生根的是台湾移民。从198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省的非法移民试图偷渡到美国。1993年,载有约270名偷渡者的货船“金色冒险号(Golden Venture)”在纽约海域触礁,引发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姚南熏馆长表示:“大概从5年前开始,高收入者到美国基本是为了投资或是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尤其“中国人希望将孩子送到美国或英国。目前这一倾向仍在持续”。姚南熏强调美国的教育热并未降温。另一方面,像小林一家一样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移民到美国打工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
华裔移民的英语之殇
坚守本国文化的华裔移民面临的共通问题就是英语。亚美联盟调查显示,在纽约市内英语不好的人中属华裔移民最多。2011年,英语不好的华裔占到61%(占总人口的23%),老年人中英语不好的占到88%(占总人口的33%)。即便如此,唐人街的环境与故乡几乎相同,生活上也不会有什么不便,仿佛是一个“小中国”。随着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断到来,法拉盛唐人街正以压倒其他人种的势头不断崛起。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美洲总局 高桥里奈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