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层已上任1年多。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进一步重视市场作用的改革路线。所谓“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把改革对象扩展至人口政策、司法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色彩愈发浓厚,“习近平经济学”开始浮出水面。
|
3月摄于北京 |
三中全会决定成立新的中央机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个在共产党中央成立的领导小组将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可以说这确定了今后的改革方针由习近平领导的党领导小组来主导,而不是国务院。
积极寻找人才
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名国有企业的高管透露:刘鹤正在寻找人才,似乎和海外留学回国的官员频繁接触。刘鹤是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被称为习近平的“经济秘书”,是左右改革方向的重要人物。
这位国企高管透露似乎打算将财经小组事务局的人员阵容扩大至2~3倍。在中国还有传言称将废除经济小组等现有小组,整合为新的改革小组。
加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转变行政职能等等。三中全会的决定反映了李克强提倡的改革方针,从中能看出 “习李体制”步调一致。实际上,具体执行政策的无疑是政府的各个部门。但是即便如此,还是给人习近平主导整体改革的印象。
英国巴克莱资本银行将李克强的改革路线称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说法一时被中国媒体津津乐道。其中还存在对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安倍经济学”的想法。不过,最近却很少有机会听到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了。
当然,“李克强经济学”的理念(不实施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控制不断膨胀的信用风险以及淘汰企业过剩设备等结构改革)并未消失、也并未大幅调整。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李克强经济学”将成了习近平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构成要素。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过去35年。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增长率曾3次面临明显下滑局面,分别是截至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疲于应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问题的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直到目前。
1992年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呼吁再次加快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创造了走出过去2次下滑局面的契机。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扩大至世界第2位,但由于老龄化迅速发展等因素,高速增长时代正在终结。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确保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如何推进结构改革的课题给出了中国领导层的一个回答。
仍缺乏具体细节
当然,目前仍然看不到“习近平经济学”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国有企业改革和能源领域引入价格竞争等,三中全会决定纳入了各种改革蓝图。但也可以说,仅仅列举了此前历届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但一直推迟解决的课题。正因为如此,新一届领导层更加需要的是改革的执行力和速度。
在三中全会闭幕时,公报和决定内容全文会分2次先后发布。过去的惯例是闭幕1周间后发布全文,而此次闭幕三天后即发布了决定全文。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市场对公报内容感到失望,大会闭幕次日股价出现下跌,这让领导层提前了包含具体政策的决定全文的发布。
今后,最为重要的不是发布时间,而是加快启动改革。“习李体制”的力量均衡也将受到关注……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国总局 大越匡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