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傻钱”能否改变关系到民族复兴
2017/11/29
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果没有相应的高收益,收购就划不来,但问题不是这么简单。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政府今年公布的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业务调查,有44%的企业没有获得收益。波士顿咨询集团2014年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对外收购中,“没有问题”的比例仅为32%。
日本企业也曾在泡沫经济时期大肆开展海外收购,但许多投资是高位买入,在亏损的同时忍痛舍弃。中国企业会怎样呢?
第二是能否控制住债务的膨胀。根据QUICK FactSet的统计,中国的企业债务在今年3月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5%,与2011年的120%以下相比出现大幅增加,达到20个主要国家平均值的1.8倍。财务体制恶化的原因就是企业为开展收购而进行了大量贷款。对于因收购美国电影制作公司而引起轰动的大连万达集团,中国政府事实上相当于下达指示,要求其出售业务并缩减债务。
庞大的债务今后将进入偿还期。根据美国评级公司标普全球评级的统计,该公司给予评级的中国企业的到期债务在明年为185亿美元,2020年迅速膨胀到308亿美元。在经济环境不利局面上如果仍背负着债务到处收购,全球市场人士将不得不考虑其信用风险。
第三是能否被收购对象接受。有一个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是资金,如果能把人员和文化也传播出去的话,中国标准就将成为全球标准。世界500强的70%都将是中国企业”——2015年11月在中国海南举办的一个研讨会,台上激昂振奋的演讲,赢得了热烈掌声。
无论是瑞士还是芬兰,企业都是通过种族多样化和尊重收购对象的文化而成功实现了国际化。霸权主义只会引起反感和警惕。美国政府的外国投资委员会负责从安全角度对外资收购进行审查,在2013~2015年审查的买家中,有19%是中国企业,在各国当中所占比例最大。
中国企业能否从中汲取教训,蜕变成“聪明钱”呢?如果进展顺利,通过收购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技术及市场。将会成为实现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力量。
相反,如果依旧“傻钱”居多会是怎样呢?企业背负着债务重启收购竞争,还会与外国发生摩擦。资本流失与企业信用恶化将威胁人民币的信用,加剧资本流失。在去年之前的海外收购热潮中,就隐含着因经济减速而担心人民币贬值的中国企业将资金逃往海外的意图。政府不得不叫停相关的收购,使这一企图落空。
如果政府放松限制,将成为一场冒险赌博。开闸之后资金的奔流方向,将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评论员 梶原诚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