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各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今年1月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外资制造业不断涌入,由于经济增长和人手短缺,新兴经济体的工资在10年里已经涨至2.2倍,预计这一倾向仍将加速。仅着眼于工资水平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已经站在十字路口。
|
图为雅加达要求改善劳动环境的员工 |
工资水平上升最为明显的是东盟(ASEAN)。印度尼西亚决定将首都雅加达的最低工资自1月起提高44%,提至每月220万印尼盾。而越南也自1月起将全国最低工资提高16~18%。而泰国在曼谷适用的每日300泰铢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普及到了全国。包括补贴在内的工资一般都超过最顶工资规定。
最低工资上涨的背景是外资企业等的工厂掀起了进驻东南亚的高潮。运营“优衣库”的日本迅销计划扩大在缅甸和越南的代工生产,而富士施乐旗下的越南工厂将于11月投入运行。由于中国大陆的人工费出现了暴涨,因此各企业正在加快将工厂转移到工资相对较低的东南亚。
最低工资上涨不仅限于东南亚。巴西政府已于1月将每月最低工资提高至678巴西里尔,比去年提高了9%。在首都圣保罗,韩国现代汽车旗下的新工厂发生了罢工,最终该工厂被迫将工资提高了约24%。而南非则发生了数万名矿山劳动者参加的大规模罢工,结果经营者同意大幅提高工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一直在向工资低廉的新兴经济体转移。模式是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新兴经济体生产产品,然后出口。在过去,日美欧的制造业是转移的重点,而在最近10年,韩国等地的企业也在将工厂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因此竞争正日趋激烈。
由于外资系工厂不断进驻,新兴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出现了快速上升。新兴经济体主要14个城市的2012年工厂劳动者平均工资(换算为美元)已经达到2003年的2.2倍。而日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同一时期以日元计算则下降了约9%,即使换算为美元,也仅上涨4成左右。而美国也仅仅上涨3成左右。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间的工资差距正在缩小。
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经营者协会称“包括2家日资公司在内的10家公司正在讨论撤出印尼”。泰国大型精糖厂商则取消了原定在缅甸和柬埔寨建设工厂的计划。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曼谷事务所助川成也主任调查研究员认为:“新兴经济体作为廉价劳动力供给地的时代已经结束”。
外资企业将新兴经济体的工资上升视为内需扩大的良机,将积极调整生产体制。丰田将投资约169亿日元在泰国建设新工厂,而本田则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扩大生产。各企业正力争转向在新兴经济体生产、在新兴经济体消费的经营模式。
(伊藤学 河内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