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342)世界末日的研究
2020/11/26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最近,我毕业的那家大学又在华文世界被提及,还好不是什么不祥事。
慢着,算不算不祥事呢?
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了一份论文,指他们的团队,正在研究如何用「活体蟑螂」去为人类服务。
团队把芯片、电池等设备安放在蟑螂的背部,透过刺激蟑螂触角上的神经,来控制它们行动,让它们帮助人类完成小任务,如在家中运输物品、在纸上画画等等。
研究人员表示,使用蟑螂作为使者(お使い)有很多优点:坚强、高效率、可以自己进食,不挑食等等。现在,一般的机械人难以在狭小空间运作,而蟑螂能在房间中,来去自如,而当它们执行完任务之后,就会躲藏起来,不让主人发现。
我看到这儿,心中只想了一件事:还好,我已离开了这家大学。他们的学栋,跟人文学科的办公室近吗?会不会有一天,他们想研究他们的蟑螂大军可以走多远,他们的控制范围有多大,而把不知道多少只蟑螂放出他们的研究范围,那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研究工具杀掉吗?
更可怕的,是我好像看到《多啦A梦》的剧情一直在现实生活出现。把一个工具放到动物身上,利用动物的身型及行为习性为人类服务,在《多》的剧情中有出现。当然,故事的发展,都会依然《多》的一贯套路进发,人类(大雄)总是把工具误用/滥用,最后那些动物就不受人类或多啦A梦的控制。又或是,如果这些晶片、芯片,有一天不是放在蟑螂,而是放在不同动物身上,又会不会有不同的动保组织发声,认为这是「滥用」人类的霸权,不够爱护动物呢?
每次看到这种论文报道,都会想起以前看「搞笑诺贝尔奖」(Ig Noble Prize)的时候,那一种由心出来的微笑。日本的研究者,是诺贝尔奖的常客,也是搞笑诺贝尔奖的常客。早年,日本传媒都有留意这一个戏仿诺贝尔奖的项目,都会走访一些中奖的研究者。某些研究者觉得自己的研究,一心就是朝诺奖出发,却多了「搞笑」二字,不能幽默应对的,都会有点怨言。如,有一次,有一个教授研究乌鸦对什么颜色有反应,而得到搞笑诺贝尔奖的提名。而当传媒走访这位教授时,他就说:「这件事对我们很重要。」明显地是认为,这样的戏访对轻蔑了他的研究。当然,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知道鸟鸦对什么颜色有反应,就会有助垃圾袋的用色设计,以致食店掉垃圾的时候,不会被野生的乌鸦破坏袋子,搞坏卫生环境。但对外国人评审而言,这些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会轻松面对的,就像1995年,庆应大学的渡边团队就发现,鸽子可以分辨莫奈及毕加索的作品,更表示鸽子的视觉认知能力,跟人类相若。可能真的没什么特别「用途」,但对学者而言,研究真的需要很有用吗?
不同的文化,自有不同重要的事。看《多啦A梦》长大的小孩,成为研究者之后,也许真的会把故事中的工具变成真,从而得到满足感, 或是搏世人一粲,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当研究者面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变成了他的生活,他的事业,甚至是他的宗教,面对所有学者朋友,当他们要说他们的研究题目之时,我都会摆出一副好像很耐心聆听的模样,但很快我就会忘记他们说什么。很多时候,我只是怀着一点卑微的希望,希望这些研究,不会有一天毁灭人类,令我在余下短短的几十年人生,要面对一次人类用科技把人类灭绝的时光,那就够好。
对,我不怕蟑螂,但若见到100只以上的蟑螂大军,我还是会有世界末日的感觉的。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