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337)不脱知女生
2020/10/2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在社交网路游弋,看到在香港娱乐圈的前辈,于社交网路转发了一份评论,提及「香港人如何在网路如何评论本土乐坛新人」的文章,说香港人以无知为荣,说他不会Google,对乐坛生态影响不利云云。
读着读着那篇文章及那些留言,我陷入难以自拔的伤感。
在日本念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年度畅销书,是酒井顺子的《败犬的远吠》。很多人都说那本书要读一下,因为那是一本很详细论述女性如何被资本主义的框架压迫的例子。一些过了三十五岁,没有结「过」婚,没有小孩,不打点自己,不读女性杂志,对流行「没感」的女性,就可以finger pointing 她们,将此族群女性打成「败犬」一族。即使及后有一套台湾的电视剧《败犬女王》由杨谨华饰演职场上的姐姐追得肌肉男神阮经天的故事为「败犬」二字翻盘,也不改「败犬」一名,以婚姻制度去奠定女性是否活得「正常」的不合理前设。
那时候,读完《败犬的远吠》,我也会有一点害怕。害怕自己会对某些事情,没有认知,害怕落伍,害怕被时代追过。
只是,及后一阵子,又有另一个潮流出现。 《败犬的远吠》刺伤了一世代的日本人,就到《钝感力》由渡边淳一提出的概念为大家好好疗愈一下。钝感力,即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只是,直至现在,我在乎的是,「知与不知」在大家心目中,有什么想像。
在香港,知道一些事,你尝试告诉别人,你很容易就会被视为「扮晒xx通」(装个xx通)、「你好叻呀?」(你有很厉害吗?)、「而家你睇唔起唔识既人呀?」(现在你看不起人啊?)
到一些人不知道,不认识一些人一些事,在留言的地方,你很容易会读到「我不认识」、「我不知道」,这种级数的概念在社交网路流窜。以无知自居的人,就会被另一票人就会跳出来,问他们,「你唔识Google 架?」(你不会Google吗?)
答不知道,不认识的人,不是不会Google,他们是不想做,不想知道。
他们不想被一些他看不起的东西/人浪费时间。
几年前,我曾经在我主持的电台节目中说过,「小时候我不认知,不认识一些事情,我会担心,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之后,被一波政见不同的政客打手,不断的人身攻击我本人「众人皆醉我独醒」呀,「#你好叻党」群起攻之。现在,忽然大家又觉得,无知,原来是不可取的了。
概念是流转的,也像一个钟摆。一边多人支持,自有另一边的支持者出来反击。
在现在的世道,知道事情好像很简单。人反而会到处说「我不知道事情」、「我不认识他」自居,而同时指着认识的,认知的,关心的人批判,认为他们是「扮专家」、「搏上位」、「扮KOL」云云。
网路文化,就是造就了「知道一些事不是什么一回事」的风气,从而令很多人都以「我不学无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无知」作开场白,减低别人对你的期望,然后就加一句「我只是知道」、「我就是觉得」、「我总之认为」去加强自己说话的说服力(至于为什么可以达至这效果,我也会有感到困惑)。
我每星期做电台节目之时,都会有人会说「你说这一些,有谁知道,有谁明白?」。我每星期教学生,他们都说「你教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你说得太深,我会不会烂grade(最后考试成绩不好)?」我都好想跟他们说,如果我说的话,你是全部知道的。你为什么要听?我教的东西,你是全部明白的,那你为什么要上课?去恋爱呀。人的时间有限,好好谈恋爱不是比花时间上课去学一些你已经知道的事好吗?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学一些你已认知的事?
那是求学吗?
在香港,当人于求学时期拒绝陌生,拒绝深奥;毕业之后,到处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我不了解然后加一句「我总之要如何如何」。这样做人,在今时今日的世道,尤其是一份工作不会走到永远,再铁的饭碗都有机会被打破的不安世代,不是那么容易啊。
加油。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