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中日茶坊 > 谁可以使用科技征服谁?

东京眼(284)谁可以使用科技征服谁?

2019/09/12

PRINT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我不是一个很沉迷科技的人,因为我知道科技这东西可以令人很沮丧。

 

      最近一个为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网站,以人工智能的运算模式,去估算某家大学的某些学生的「转职可能性」,并将那些数据交予企业再参考用途而引发一个不大不小的论争。

 

      有说,跟这个求职网站的企业有合作的大学觉得他们这样做,会「影响毕业生的就职率」或「就职的可能性」,是出卖。但另一方面,有企业就会认为,这样的数据不会是「最终的考核基准」,「只属参考性质」,「也不会影响应征者的最终结果」。东京某大学的「就职支援课」代表就说,这样子的安排,有点像「出卖学生」。即使学生「同意将个人资料再其他用途」,但由于那份同意书超过5000字,而且不同意几乎就等如不使用那平台,就令参加者好像失去了说不的权利。而也有大学生亦向传媒表示,由于该求职平台已是「大台」,所有同学都在用。有数据分析,也有类似社交网路(如 LinkedIn 等)的功能,所以好像非用不可。

 

      读完这些新闻,如果你冷静下来,倒会有很多问题哽在心头,不吐不快。

 

      如果这个数据是没有参考价值的,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这种大数据去作分析?一个求职中介平台,为什么会花大钱去研究这样的系统?现在说「不会参考」,是「现在」不会参考吗?还是因为消息传出后,在网路上引起很大的反应,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出卖用家」的系统,被炎上了,才作一个借口如是说?

 

      为什么大学生所属的大学提出的反对,不是「以人工智能去量度人是否忠诚于一份工作不道德」,又或是「人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不应以大数据系统去断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入职一份工作,对求职者以及企业,都不是有利的举措」。

 

      更甚者,是大学的求职课,为什么会觉得求职网站的行动,令人「不舒服」而作出抗议,甚至是「不介绍求职大学生使用」呢?是单纯的觉得个人资料被出卖吗?抑或是人工智能数据这些可变数太高的参数,若然加入了求职的过程中,求职课要如何帮助学生应对才能令学生进入大公司,走人生的花道?以前,在求职课我看到一些讲座或是练习,是用操练考卷的形式,去回应能力倾向测试(aptitude test)、SPI test(学习能力测试)甚至是「九型人格测试」,去应对不同的企业。那些求职课的人,好像可以把所有人的性格、脑袋真实的所思所想都收起,然后摆出一副别人喜爱的模样出来。当你以为日本人的化妆技术倒早就达到乔装的水平,但把人的脑袋都装成一个「很会工作」,「很适合某一家公司」的模样,对学生也是一件好事吗?还是,在人浮于事的社会,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叫做「好」?

 

      面对科技,人类是用什么态度的呢?人工智能这东西,是为了少数人更可以精简化的、省时省力去完成一些事情,那剩下来的人力,可以做什么?以人工智能科技去请人,如果最后「请错人」,或「不适合」,会不会因为不会怕尴尬,也不会有任何人事部的同事需要负责任,而可以随便把那个「被请错」的年轻人解雇,从而毁掉他的人生?

 

      还是,直到最后,人类会执迷到一个地步,会觉得科技一定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好好配合科技,或是征服科技?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7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7
投票总数: 14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