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281)一种永远
2019/08/2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原来所谓的专业是什么?
在小说《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中,作者莉莉法兰奇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说了一个关于自己及母亲的故事。一个从乡下地区,辛劳打拼,开小餐馆小酒馆养大一个画家、作家、艺人的故事。那个故事,击中了很多从乡郊到城市打拼的日本人内心深处最痛的一块:在自己的人生中,有几多人想离开乡下,到城市一试自己的实力?而同时,又有几多人真的接受,自己其实没有很大的实力?在乡下地方被当成是王子公主,清纯美女偶像的货式,到了东京,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平凡人。
很多人以为自己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但最后却被东京这个地方吞没。要改变自己,迎合世界,然后变成社会齿轮的一部份,然后欺骗自己,自己原来有活过,还活得不错。
《东》有一节,是这样子的。母亲因为得了重病,长期住院。而在出入往返医院的期间,他终于见到那个很久没有露面的父亲。母亲没有对他有什么怨恨,反而内心深处,还是有想见这个人的欲望。做孩子的,把自己的看法想法丢到一旁,把自己母亲放第一位。而同时,母亲为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她有定时追听孩子主持的电台节目。原来日本的电台节目,尺度可以很大的。在医院听电台广播的母亲,听到刚刚来探望自己的孩子,教他的听众,如何用蒟蒻或家中有的味噌做类似《美国处男》插american pie 的事情,从而得到自我安慰的快感,令母亲也感尴尬。到母亲离世了,男主角的杂志编辑,被编辑追稿。这名编辑,也受过母亲的恩,有吃过母亲做的菜。他当然也很伤心。但最后,男主角都选择在母亲的遗体旁边,起台行笔,写写画画,写了几页杂志的稿子,写的时候,说:「我就要写一个全世界都觉得好笑的笑话。」
工作,认真工作,是一种体面的表现吗?在亚洲地区的文化中,无论世事变改,都要好好「工作」,好像是他们必守的信条。我理解,这种性格特质,在日本叫「专业」。不论你面对任何事情,天灾好人祸也罢,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即是你没有被任何的事情击倒,吓怕。拉面店被小偷偷了120只半熟蛋吗?不要紧,快快处理,换好汤,做好面,第二天照常营业。地震把整个市都卷走了吗?那个地方的报章,如何出版?如何印刷?没问题,他们找一块黑板,把那天记者们认为重要的消息,新闻,都放到那块黑板付上,手写手缯,尽显心机,最后成为了灾难时期大家的一个聚脚点,一颗定心丸,报社的人,告诉大家,他们仍在运作。虽然大家也明白,在灾难时期,大家担心的是手机有没有电,推特有没有封锁自己的帐户,大家要接收资讯,也绝对不需要一天只发布一次消息的报章。只是,阅读是一种习惯,是老一代人的生活需要,才会有这么的行动,去令灾地居民有点「安心」。
在纷乱的时势,可以business as usual,是一种功驾。当然,也是一种埋没自己情感的方法。这两个月,香港发生很多事,但好像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可以一直business as usual。开演唱会的女歌手容祖儿表现出她这二十年来蓄积的身价及功力,告诉全世界,她值得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舞台,给大家表演到直到你另眼相看。另一边厢,几乎同一时间,不论外面环境发生什么事,卖鱼蛋的继续卖鱼蛋,烧街衣的也在烧街衣。决定了要做的工作,好像没有因为这阵子发生的事情而有所变改。但我们内心深处,最纤细的那一块,真的有可能无痛无痒的吗?
在城市生活,五光十色,绚烂缤纷,掩盖的,也许是一种我们都不想知道的……感受。
一种我们都不敢直视的感受。而这是在城市生活,一种必需的特质。
一种永远。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