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135)留学与洗底
2016/10/06
因為,我出身不特别好,不像我的学生,出生的时候已有很多可以很照顾他们的Daddy Mommy Uncle Aunties,可以周末的时候跟他们去马会吃饭、看赛马、认识朋友。放长假的时候就飞到外国,看花看海看月圆。我唸的小学是私立小学,父母省吃俭用都花在我的教育上,但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已经知道,我的生活跟别人的生活很不一样。同学住的地方是XX花园、XX轩、XX阁的私家屋苑,而我住的地方就是XX村,是一些被称為「廉租屋」的公共房屋。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英语科的老师说我们都要用墨水笔做功课。父亲很疼我,都省下他平日的花费而送我中国產的「英雄牌」墨水笔,对他们而言已经是奢侈品。而我的同学,早就可以得到帕克(Parker)的舶来品了。
这种阶级观念,进了大学就更加明显。我唸的香港中文大学,从历史、校风以及学生的风气上,都相对比较朴素。从中文大学的历史而言,都是一些不能进入香港大学,不可以成為「香港的管治精英」的二线人才唸的大学。所以我们的学长学姊们,很多时候都会成為老师。因為老师相对是一门比较「不入世」而又稳定的职业。而很多新界的「乡村学校」毕业生都会选择中文大学,一来近家,二来都害怕香港大学的「精英氛围」。而进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是山城,美其名是「自成一角」,难听一点就是「山长水远」,进了去,要出市区一点也不容易。所以不少留学生来了这儿,如果是城市生活的留学生(如从东京、名古屋等等来的日本留学生),就会有点不习惯。反之,在九州、北海道出生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文大学,大家都会觉得中大倒是一个蛮不错和方便的地方。
随着香港的大学有「国际化」的政策,香港政府其实也做了很多措施去吸引「外地」来的留学生。留意,用我用的是「外地」,不是「外国」。因為,香港的政策有点搞笑,他们认為中国(即深圳河以上)的留学生,都叫「国际」留学生。所以,我们这些年,就多了很多说国语(或东北话)的留学生,在文件上我们都好像很国际化,但好像不知国际得到那儿去。
而中国的年轻人们,都好像对「去外国留学」很有兴趣。先不要说英美的名牌大学到处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商二代的身影,就连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等的名牌大学,有说多了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根据日本领事馆的数字显示,日本政府制定了「三十万人留学生计划」,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留学生人数提高至30万。而最近的数字说,在日本的留学生人数,有14万人。当中有九万人(即60%以上)是中国留学生,而这九万人之中,有近六成以上可以得到留学生的奖学金。而当中,有不少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都是為了洗底(简言之,是他们在中国的大学学位不甚了了,就想去日本取一个名字响当当一点的学位上职场混了)。
可惜的是,有很多在那些大学唸书的日本大学生都说,他们很少机会跟「留学生」交流。有留学生接受日本的网媒访问时说,即使自己唸的即东京大学这家高等学府,接收的学生理应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们接受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能力却那么差呢?
而同时,亦有老师说过,来港后的日本留学生,很多时候只会在留学生圈子之中打转。他们的初衷,理应是跟不同的「在地人」交流,从而开发自己的可能性。可是,人在外,心虚了,自然而然就会跟类似的人走在一起。我的学生去了加拿大交流,也只是朝见口晚见面那几个从香港去的交换生。而所谓交换留学,倒也没有起很大的功效。有留学生去了日本四年之后,也不能说流行的日语,原因是他在东京,生活用上英语也没有太大不便,就索性不学了。就正如一些来了香港唸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都不会学广东话,而希望所有在香港的人都要说国语来迁就他们。
从政策层面而言,从数字上有多些「国际交流生」,政客在演说的时候又有多一个要点可以吹嘘。只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你见到很多浪费时间的青年在异乡抖颤,倒也是一度苍凉的风景。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係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