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很多香港人都觉得日本人厉害,皆因为他们从小处做好。
民生无小事,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小处做不好,大事怎会有成?
就像某天,卧病在床,翻阅最近认识的作家朋友,面书群组「坟场新闻」的作者青永尸的坟场新闻,就有一篇谈及「阳明学」,就提及东乡平八郎。史说,东乡平八郎是元帅,海军大将,大勲位功一级侯爵,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神」。而这位「军神」,就有一个印鉴,写着「一生低首拜阳明」。
阳明是什么?阳明学又是什么?无知,问坟总。坟总就跟我来一场阳明学历史补习:阳明学,又叫王学,是明代大儒王守仁(号「阳明子」,人称王阳明)发展的儒家学说。元代明初以来流行的程颐朱熹一派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裡即可得到。
而日本的阳明学又是什么?坟总说,日本自朱舜水大师东渡日本后,士人、武士均需学习阳明学。儒学盛,同时开大政奉还之局,创明治维新之基。坟总说:「阳明之学,即是从微细处着手,认真办好,事事心敬、处处用敬,习剑精专,即成剑道;事茶仔细,即是茶道;饰花精緻,即是花道,为君子礼、用仁用勇、尽己尽忠,即是君子道。此为汉学之本。」
坟总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展一直昌隆,皆因日本人的核心价值中,有阳明学。
只在面书读坟总的文章,读者也许觉得坟总只是託古胡说,讪笑成份多。但当他来真的时候,他不是说笑的。
比方说,他知道我读日文的文学,就问我有没有读过日本关于阳明学的专书。我才疏,没有。他就介绍我看兰台出版社为钱穆老师出版的《阳明学述要》。阳明学,除了从小处着眼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核心价值,是「知行合一」。知行不只是新亚书院的一栋男生宿舍的名字,天人合一池也不只是一个给香港情侣拍摄婚纱照的地方。坟总说:「『知行合一』不是无端出现的,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可以『变化气质』,达圣通诚,但不少腐儒因此皓首穷经;明儒争论『知』、『行』,不少人认为『重行轻知』,结果社会有许多不学无术之徒。」阳明学,还是该切实扣紧在实际人生上,却不必先有一番悬空的摸索和思辨,那才始是主张『知行合一』的真精神。」
常听人说,现在很多中国人没有人的特色,都「礼失求诸野」。菓子、茶道,都本来是中国人发明的东西,都只在日本找到了。就连在生活细节上实践儒学这种「生活态度」,中国人都顾不了。反之,在日本,不论是产品设计、包装还是饮食店的服务、食器设计以至书本用纸、字型、排版等等的「设计」,日本人都比中国人更会从小处着眼,把阳明儒学这一部份实践到生活之中。
听着听着坟总说故事,脑袋不争气地想起一个已经离开世界的台湾填词人,叫杨明学。
他写王菲的《旋木》、孙燕姿的《我不难过》,我想国语圈的人,都应该有听过吧?一个天才填词人,命很短,二十多岁就走了。他写歌词,总是从小处着眼,由小意识变成大意境。《旋》以迴旋木马谈人生,就算再努力团团转团团转,最后都坐过木马的人,都会带着欢笑离场。《我》就以一个人不断否认自己难过的小细节,去诉说失恋的伤痛。谈的是那种口里说不眼眶却很诚实流眼泪的状态。
也许,冥冥中,万事万物,有种不经意的连繫吧。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係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