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日经济交流实现官民共热?
2019/07/08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肖敏捷:6月底在日本大阪召开的G20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大会。因为目前全球政治和经济面临的课题太多,一堆乱麻从何理顺,各国首脑头痛,各国老百姓也无奈。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掌握着全球人类共同体命运的主要20国和地区的首脑齐聚大阪,大家自然期待他们能够促膝谈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日本的安倍首相也苦心经营地为大家创造了条件,中日美三国元首挤在一张小桌端坐的照片说明了一切。
尽管日本的舆论对本次会议的评价比较苛刻,但笔者认为已经相当满意了。重中之重当属中美首脑会谈,双方商定重启贸易谈判。如果是一个相反的结局,估计全球股市会哀鸿遍野。另外一个就是中日首脑会谈。中日双方一致认为中日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不管是新阶段还是新时代,阻挡中日交流的政治障碍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完全清除。
不光是政治交流的正常化,经济交流也在不断升温。近几个月来,在东京举办的几场有关中日投资交流的论坛出席人员上千,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在笔者的印象里可以说是久违了。 至于在日本各地召开的各种规模和行业的招商引资会更是源源不断。前几天去日本的一个地方城市出差,当地的朋友说他一天接待了三个中国访问团。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完全不过分。
看到中日关系完全正常化,听到很多来访的朋友重提要向日本学习,笔者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中日两国是邻居,交流越多越有利于双方增强了解,可以创造更多互相学习的机会。但是身在日本的笔者对目前的中日经济交流总感到一丝的不安。既然是“一丝”就有可能是笔者大惊小怪,但为了让中日经济交流走得更远、更富有成果,希望有关人员能抽出几秒钟时间批判性地斜眼看一下所谓的一丝不安。
目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完全是两国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要珍惜。但是和热情高涨的政府相比,民间尤其是日本企业似乎有点热不起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招商引资会一拍即合,但这种情景似乎难以再现。究其原因,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预期不确定性也许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更多原因可能还在微观层面。因为政府只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大环境或铺一条路,如何去实现目标还需要每个企业的自身努力。在这方面,中日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差距,而这种差距往往会让很多商机夭折,实属遗憾。
|
具体来讲,有不少国内企业喜欢谈战略,日本企业更注重于战术。孰是孰非难以下结论,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讲,究竟有多大的可操作性至关重要,因为你毕竟代表不了政府。否则的话战略合作协议签了一大堆,但最后都是纸上谈兵。不排除日本企业里也有不少爱做表面文章的,但大多数非常注重实效,几个回合下来发现没有任何进展或细节,人家不会再抽出时间和人力陪你纸上谈兵。国内一些企业希望投资日本,然而交给你的材料要么是几句大话,要么是长篇累牍。笔者怀疑国内培养了那么多MBA学员是否都进了证券公司?因为证券公司的分析员做的资料要比日本的分析员漂亮多了。这些人才应该去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机会很多,线条粗一点也没关系,因为纠错的机会也很多,大方向对了赚钱机会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但是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后,每个人都看不清大方向,竞争又非常激烈,企业更注重可行性,因此投资判断也变得更加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忽略细节也许会带来致命性失败。而我们不少企业什么都有缺的就是细节。记得很多年前,国内曾经疯狂流行过《细节决定一切》这本书,结果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