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骤降之谜
2021/11/25
矢野寿彦:疫情之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科学都掌握着它们的未来。我们是否看清了科学的本质,并与之对话呢?
8月中旬以后,日本国内的新冠感染人数就像退潮一般急剧减少。国外媒体对日本接近“0感染”的骤减现象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学者艾根(Manfred Eigen)半个世纪前提出的“病毒过度变异导致自我毁灭”理论也备受关注。
日本的感染人数趋于稳定,闹市区的人流正在恢复(11月16日,东京都涩谷区) |
新冠病毒是以RNA(核糖核酸)为基因的生命体。与DNA不同,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遗传信息复制错误很难修复。为了防止断子绝孙,它们只能反复发生变异,但每次变异都会发生庞大的错误,生存必需的遗传信息遭到破坏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种基于病毒性质的思想理论引起了一场风波。
这也难怪。新冠大流行已经发生1年半的时间。在日本第5波疫情中,日本宣布紧急事态宣言产生的“自肃(自我约束)”效果甚微。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的分科会在集中对策中要求人流“减少5成”,这一目标同样没有实现。尽管如此,对于疫情意料之外的平息,负责新冠对策的科学家们仍然无法解释原因。
在日本2020年春季的第1波疫情中,没有发生欧洲那样的爆发性感染,经过小波高峰后平息。日本固有的感染遏制因素“X因子”成为探究对象,但到底是否存在,还没有定论。
“防控至上主义”成为不相信科学的温床
科学本来就是看清历史和现在,发现自然界普遍规则。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还原论”。
任何事物都要通过将对象细化来接近真理。如果是物质,要从原子细化为基本粒子,如果是生命,要从细胞细化到基因组。先进行假设,再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反复摸索中得出结论,这就是还原论的基本内容。
制定疫情对策的主要力量是公共卫生学和传染病的专家,本应发挥综合知识优势的日本学术会议在此次疫情中似乎没有存在感。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