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英特尔第50年起的试炼

英特尔第50年起的试炼

2018/07/31

PRINT

      美国英特尔在7月18日迎来公司成立50周年。英特尔的设立成为了“硅谷”这一名称诞生的契机之一。然而,作为至今仍持续增长的半导体产业的翘楚,英特尔近年来却明显转入防守态势。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由于过去与下属间的恋情而于6月份辞职,此事一度引发公司的混乱。在IT产业将要迎来重大变革的情况下,英特尔是否还能夺回“半导体之王”的地位呢?

           

      昔日的辉煌

  

      7月9日上午,在英特尔总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以公司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Noyce)名字命名的大厦前,近50名老员工聚到一起。站在正中央的是6月底开始担任临时CEO的罗伯特·斯旺(Robert Swan)。他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参加取出2003年公司成立35周年时埋下的时间胶囊的活动。会场摆放着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等人的照片。

      

在取出时间胶囊的活动上,临时CEO罗伯特·斯旺强调了公司50年来的成长(7月9日,英特尔总部)

      从银色胶囊里倒出来的是当时公司最赚钱的产品——面向个人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器)“奔腾”系列和海外员工送来的筷子等。本职工作是首席财务官(CFO)的斯旺取出当时的年度报告书后说:“当时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到2015年实现翻番,已达到600亿美元,营业利润则提升至3倍”,夸耀了公司的发展。

   

      事实上,英特尔在其走过的50年历程中留下了不少辉煌的印记。比如,泛用的小型处理器以“个人电脑”的形式让计算机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通过“Intel Inside”的口号来宣传终端客户看不到的CPU,成为成功打造品牌的最先的案例。多年来在当地报纸上跟踪报道英特尔动向的迈克尔·马龙(Michael Malone)在他的著作中,称提出半导体集成度每两年提高一倍的“摩尔定律”的摩尔是“在硅谷诞生的最伟大作品”。

    

      很难准确评价的现状

   

      然而,如今却很难对英特尔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在传出CEO科再奇辞职的消息后,媒体与投资者的反应一分为二。有的观点认为“这将对公司的变革产生不良影响”(北国资本市场),也有意见觉得“科再奇辞职将带来新的机会”(福布斯)。

           

  

      科再奇时代的功绩是“摆脱个人电脑依赖,明确了在数据社会里挣钱的发展方向”。例如人工智能(AI)。微软收购了专门开发深度学习芯片的Navana Systems、拥有可方便改写电路的“FPGA”技术的美国阿尔特拉,并最终实现了与美国微软等的合作。另外,通过将以色列的Mobileye收归旗下,2017年在车载半导体领域上升至第8位。

   

      瞄准更远的未来,英特尔还在“量子计算机”领域推进研发采用传统半导体生产方式的处理器。尽管在智能手机时代错过了最佳时机,但目前销售额仍不断增长,对个人电脑的依赖程度也降到了5成。

      

      不过,这些都是英特尔内部的变化。如果把视角放在半导体产业乃至整个IT产业的话,将会看到和15年前把奔腾处理器装入时间胶囊时完全不同的景象。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7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2
投票总数: 9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