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切勿激化为“经济战”
2018/04/28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西村友作:近年来经常听到“修昔底德陷阱”一词。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T.Allison)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新兴大国与传统的霸权国家对立,进而发展成战争”。
在21世纪的今天,难以想象真的会爆发军事战争。但今年以来,中国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日趋表面化。尤其是贸易领域的摩擦日益激化,“中美贸易战”的说法频频入耳。
特朗普签署对中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总统令(UPI-KYODO) |
20世纪60~90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也发生过激烈的经济摩擦。例如,1960年在毛巾和衬衫等纤维制品和轻工业产品、1970年代在彩色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和钢铁产品、1980年代在汽车和高科技产品等领域,日美之间出现了激烈的贸易摩擦。
为了化解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应对措施。
1、自主限制出口
日本为了避免对美出口过大,自主限制出口量。例如,1972年的纤维、1977年的彩色电视机以及1981年的汽车等。
2、进口自由化、开放市场
日本开放部分此前设限的市场,推动了进口的自由化。例如,大米和桔子等产品实现了进口自由化。另外,《日美半导体协定》要求外国企业的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要扩大。
3、扩大本地化生产
为了同时实现削减出口和获取美国消费需求的目的,日本企业在美国建厂、生产和销售。
尽管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进入1980年代之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贸易摩擦逐渐激化为经济摩擦。于是,日美间的谈判事项除了特定的贸易品类外,还扩大至其他经济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1985年9月签订的《广场协议》。为了削减美国的贸易逆差,该协议规定G5(美、英、日、法、德)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各国货币对美元升值10~12%。以《广场协议》为契机,日元迅速升值。日本银行(央行)的统计显示,1985年8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美元=237.1日元,2年后的1987年底日元升值至1美元=122日元,涨幅大约50%。
日元快速升值对日本的出口产业造成了打击。于是,日本政府和央行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这一状况,但是过度的宽松政策导致房地产和股市出现了泡沫。之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萎靡不振的境地。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