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汉学家的车轱辘话(13)多重“自画像”的记忆-——山形电影节所观中国电影纪录片
2017/12/27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藤井省三:在刚过去的10月,为参加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我来到了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山形市。该市于1989年为纪念建市100周年举办电影节,此后便隔年举办,每次都有大批汉语圈影迷蜂拥而至。
藤井省三 |
此次电影节中,章梦奇导演的《自画像:生于47公里》(2016年制作,时长102分)尤令我深铭肺腑。片头,长镜头下展现出笼罩着烧垦之烟的朦胧风景,这便是导演父亲故乡的山村。随后一位老婆婆出现了,或许是为做燃料吧,她拖着长长的枯树枝蹒跚着向家里走去,开始讲起八次分娩的经历——1966年生下头胎,然后1968年,不,好像是哪年……总是一个人生孩子,田间劳作中突然开始阵痛,在别人家猪圈分娩时痛至昏迷,待恢复意识后独自默默处理所有事情等等。我很想知道她分娩时丈夫和婆婆在做什么,她对此沉默并不提及。其实原本我便完全听不懂老婆婆的方言,全靠着日语字幕。
紧接着一位可爱的母亲以自家为背景登场,讲述着她的故事:孩提时代在这个村里子也有很多玩伴,非常热闹。中学时代受男孩追捧。之后来到广东省的一个工厂打工,和同为民工的丈夫认识并且结婚等。在那段影片中,她哄逗小婴儿,与外出打工短暂归家的丈夫相处时的温情与和睦都展现出来。她用“普通话”娓娓道来,因此我可以听懂。
|
|
随着老婆婆和年轻的母亲对各自人生经历的交替讲述,这个村子的现代史隐隐约约呈现出来。影片中虽然另外也有两名男性老人登场,但他们只是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一个劲地抽着烟。烟管里堆积的香烟屑,我看有点像是枯萎的叶子。
一群鸡扑腾着想要飞上高树的枝头,那剪影画般的远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鸡扑楞扑楞地拍着翅膀,从地面一跃而起跳到小房顶上,随后接二连三地向树上振翅飞去,然而,最后一只鸡经历了好几次的失败才终于跳上高处的树枝加入同伴的群里。观赏这从未见过的树上鸡群之景象,我不禁联想到这也许是在表现山村农民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品质的精神吧。
电影上映后,章导演与观众进行了对谈,她是一名20多岁的女性,据她所说,自2011年起她每年都会到这个小山村作为记忆项目的一环来拍摄记录。面对观众询问老婆婆为何只提到生孩子的问题,章导演回答道,男人们往往总在说战争、政治等等大的话题,而老婆婆真的只说了生育和孩子们的事。
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出对于与自己的丈夫关系并不太好的老婆婆,那些伴随着痛苦的分娩经历,大概就是她人生记忆核心吧,尽管她生下的孩子有一半都已经夭折了。而那些不想说出口的经历就像烧垦时青烟下笼罩的山村风景一般,朦胧迷离,一同向着忘却的远方流淌而逝。
在这几位或年老或年少的女性的记忆中,有或朦胧或鲜明的光影构建出她们的自画像,而这样的自画像重重交叠、展开行进,小山村共通的“自画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那也许就是章导演拍摄纪录片的方法吧。
章导演原本只想在父亲的家乡取材拍摄,而此后与山村里年长的女人们交谈的记忆逐渐成为她向自我根源探求的线索,与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们交谈的记忆大概也是她所经历过的同时代的光阴吧。章导演与这个山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部作品或许可谓也是她的“自画像”吧。
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除了电影《自画像》,其他与中国纪录片电影节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翡翠之城》等台湾、香港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和现状,秋山珠子的论文《文化中的 Asylum》(立教大学江户川乱步纪念大众文化研究中心发行《大众文化》第16号,2017年3月)中有详细的论述。
(翻译 林敏洁 南京师范大学东语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简历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出生于东京。76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82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院。日本学术会议会员(2005-2014年)、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名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故乡>阅读史》、《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华语圈文学史》、《隔空观影》(以上都是汉译本)、《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本文为中日文对译版,日语版请点击下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