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由首尔的“中国电影论坛”想起

老外汉学家的车轱辘话(10)由首尔的“中国电影论坛”想起

2017/08/30

PRINT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藤井省三:最近,在首尔的东国大学讲授现代中国文学的金良守教授邀请我在一场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金教授研究领域从鲁迅到现代中国电影,涉及甚广的中国文化,乃我二十年来的研究伙伴。他亦精通日语,曾将拙作《华语圈文学史》以及中国电影论等翻译成韩文。

  

藤井省三

  良守先生在邮件里说道,自2005年以来,他和朋友们一直持续举办着名为“中国电影论坛”的研究会。因为研究会将于明年8月迎来第100届,所以他们决定邀请东亚各地的研究者,在首尔举办国际研讨会。这十年间,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中,现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激增,良守先生亦充分利用大学教学研究之余奔赴东亚各地。其间,“中国电影论坛”研究会即将迎来百届实在可喜可贺。因而我也立刻致信,欣然允诺。

  

  尽管研讨会在一年后举办,但演讲题目必须在两周内提交。在由如此勤勉的首尔“中国电影论坛”主办的研讨会上,自己作为日本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该讲些什么好呢……思索中,不禁回想起了这半个世纪来观赏中国电影的经历。

 

  我最初观看的中国电影是歌剧《白毛女》(1950),这已是1970年左右高中时代的事情了。那应该是在由著名的中国评论家兼鲁迅文学翻译家的竹内好先生(1910-1977)主办的“中国会”的月例会上放映的。

  

  《白毛女》来源于中日战争期间1940年代初在河北省西北部广为流传的“白发仙姑”的传说,后被改编成革命宣传电影,讲述了贫苦佃农之女因饱受地主的迫害而躲藏在深山、最终被八路军救出的故事。尽管如此,少女险渡河川深居洞窟,头发和衣服都变雪白等以水和大地为背景来讲述死亡与重生的神话,令我深受感动,至今仍记忆犹新。顺带一提,在中国的习俗中,白色是象征着死亡的颜色。大学时我选择了中国文学系,除了对鲁迅的关注,也是出于《白毛女》带给我的那份感动。

  

老外汉学家的车轱辘话

    

走进仙台皮肤科学会的“鲁迅”

                      

东京大学第90届五月校园节与中国高校的联欢会

              

杭州的鲁迅樱

              

村上春树中的南京大虐杀——《刺死骑士团长》中的中国

 

现代中国学生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莫言畅谈“The Book of Novels”

 

 村上春树成为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之际


 
在东京池袋与余华同赏戏剧《兄弟》

 现代北京的“老炮儿”与民国时期的闰土

 

  1979年,我作为首批中日两国政府的交换留学生来到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度过了一年时光。至今仍记得那期间看过的《她俩和他俩》、《小字辈》等电影,这些作品在日本及欧美留学生中口碑惨淡。轻松的恋爱喜剧结合上“四个现代化”政策的宣传、再加上选用了缺乏喜剧才能的演员,这部电影将这些元素生硬地糅合在一起,使(其描绘的)爱情深度与新意皆无。故事以当时的上海为背景,但公交司机与售票员却穿着时髦的制服等细节,大概是因为让人感受到缺乏真实感的缘故从而导致其评价不佳吧。当我后来得知《她俩与他俩》的导演正是建国前(1947年)将张爱玲(1920~95)担任编剧的喜剧杰作《太太万岁》搬上银幕的桑弧导演时,一时间竟觉得难以置信。

  

  另一方面,《不是为了爱情》(导演:向霖,编剧:杨韬、崔长武)以及1980年的电影《405谋杀案》(导演:沈耀庭,编剧:于本正 、沈耀庭)是以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末期、“四人帮”被逮捕前后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的爱情电影和悬疑电影,记忆中这两部电影也极富娱乐性。

  

  我来中国留学的两年前,即1977年,日本便出现了由东光德间主办的中国电影节,那时文革才结束一年。虽然第一届电影节上展映的电影以《东方红》等文革前的作品为主,但到了1981年,由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便得以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被打成“右派”下放成马车夫的天云山特区原领导,被打压后仍孜孜不倦地推进山区考察,文革后他终于在昔日恋人的帮助下得到平反重返原职的故事。1983年则有由孙羽执导的,描绘了一个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顽强奋斗的女医生的电影《人到中年》(原作:谌容),由丁荫楠执导的描绘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上海发生的一名高级干部的女儿与工人相爱的电影《逆光》等优秀作品。这些巧妙地讲诉现代中国社会百态电影的登场,减弱了对79年摄制的恋爱喜剧惨淡的印象。

  

  之后便是1985年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上映,该影片给予了日本的影迷们极大的震撼。在此之前,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占了中国电影节观众的大多数。但自1985年,中国电影节引起了日本影迷的广泛关注,日本、欧美电影的评论家亦开始点评中国电影。

 

  我是在1991年的时候开始写中国影评的。虽说日本、欧美的电影评论家对中国电影的评论也有比较犀利的地方,但是由于对同时代中国的认知不足、时不时也有些不中肯的言论。尽管现在法国电影的评论家不懂法语的可能是少数,但在当时的日本,不懂中文的评论家所撰中国电影的评论却占了大数。于是,我思考着一部中国电影要如何描绘近代中国百年历史?那些中国电影为何会出现有意无意的误读?试想解读这些问题,因而开始提笔撰写。

   

  不过,现在的中国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但如《不是为了爱情》、《天云山物语》等描绘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世态的作品也逐渐变少……

   

  以首尔的良守先生发来的邮件为契机,我对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记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那么,在一年后的研讨会上,面对东亚的中国电影研究者,我该讲些什么呢--尽管论题的截止日期已仅余数日,却仍难以决定。  

 

 (翻译 林敏洁 南京师范大学东语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简历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出生于东京。76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82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院。日本学术会议会员(2005-2014年)、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名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故乡>阅读史》、《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华语圈文学史》、《隔空观影》(以上都是汉译本)、《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本文为中日文对译版,日语版请点击下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41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2
投票总数: 43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