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面临的可悲现实
2017/06/08
秋田浩之:人在面临从未经历过的危机时,总会抱着鸵鸟心态,深信“不会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这一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正常化偏见”。对于朝鲜问题,我们是不是也掉入了同样的陷阱呢?
朝鲜核导弹进入实战部署也许还早着呢——在我们一直抱着这种想法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20多年,如今朝鲜的核武装到了“只是时间问题”的阶段。
表面上看来,除日美韩外,原本作为靠山的中国也在加强施压,朝鲜问题似乎正逐步走向解决。
“再过3个月,朝鲜的航空燃料就会枯竭”,有信息显示,中国曾对3月下旬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部长马蒂斯私下里透露了这一信息。也就是说,中国非公开地承诺将用约100天时间收紧对朝鲜的原油供应。
消息真假暂且不论,但出现了相符的动向。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5月26日在北京向记者透露:“中方也认识到问题的解决是有期限的”。
朝鲜的原油大部分依赖从中国进口。如果中国真的减少供应的话,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
中国的外交专家基于这一前提,对朝鲜在5月份连续3周发射导弹解读为“可能是想在导弹燃料耗尽之前,赶时间进行试验,为下一步谈判做准备”。
但日美两国政府内部远没有这么乐观,反倒蔓延着一股悲观思想,觉得朝鲜最终也不会放弃拥核。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原因就在于中国不希望朝鲜的制度崩溃,因此不会真的把金正恩逼到死胡同里。实际上中国在联合国追加制裁问题上仍坚持慎重态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