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在东京池袋与余华同赏戏剧《兄弟》

在东京池袋与余华同赏戏剧《兄弟》

2016/04/21

PRINT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藤井省三:在日本,有着将现代中国的文艺作品以戏剧的形式上演的传统。早在距今约90年前的1927年,胡适(1891~1962)的喜剧《终身大事》就已于横滨高等商业学校(现今的横滨国立大学)上演,该校汉语教师武田武雄副教授,不仅给新月派女性作家凌叔华(1904~1990)寄过慕名信,也曾邀请巴金(1904~2005)来自家居住过。

  鲁迅的作品上演的尤其多。我第一次观看中国戏剧已是40年前、还是大学时代的事情,那是由日本戏剧家改编的《阿Q正传》,且由日本演员来演绎,当然用的也是日语。剧中赵家的女佣吴妈对阿Q颇有意思,孔乙己竟然宣扬革命的大义,对此当时我大吃一惊。20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戏剧人,大概是想将革命意识觉醒的阿Q以及与他团结起来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描绘出来吧。回忆起来,大概始于此时,我这个“老外”就迷上了中国戏剧,对日本是如何改编中国文学作品饶有兴趣。

藤井省三
  于是,当我听说东京的 “剧团东演”即将上演《兄弟》,且原作者余华(1960~)还会参加首演会,便觉得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小说由泉京鹿女士译成日文,再由戏曲家改编成剧本,导演和演员再将其舞台化。这样经过反复改编之后的名作《兄弟》在东京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而且剧场“あうるすぽっと”〔Owlspot〕所在的池袋,是中国人多得可被称为东京的准唐人街,来看日语版《兄弟》的中国人也应该不少吧。 就这样, “老老外汉学者”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了!

  各位读者看过这本10年前的畅销书吗,谨慎起见,我先来介绍一下梗概吧。在日文版出版之际,我曾于《日本经济新闻》发表过书评,就引用此篇吧。

  长篇小说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开始至今,以距离上海100公里左右的小城市为舞台,描绘了对比鲜明的两兄弟的故事。上卷讲述了丈夫因不光彩的事故去世的李兰、与妻子早逝的宋凡平再婚,组建成了幸福的一家,主角李光头在7岁时与大他一岁的宋钢结成兄弟。但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原本因是知识渊博的运动员而很有人气的宋凡平被残酷的红色恐怖分子虐杀,李兰作为地主的儿媳妇而受到私刑虐待。温柔而又腼腆的母亲无论怎么被殴打都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爱,当她看到年幼的兄弟俩不管如何被欺负都从不屈服、互相帮助的情景时不禁落泪。

  上卷第一章里,描写了在李光头出生的那天,其父在公共厕所偷窥女性的臀部而淹死在粪池中,14年后李光头也同样因偷窥镇上第一美女林红的而被逮捕,其后将这种经历作为吹嘘资本向上爬,这一情形已在上卷中埋下伏笔。下卷则记述了中国自文革时期向经济改革开放转变的时期中,李光头从小镇的废品回收起步,通过采购倒卖日本旧套装获得大成功之后,甚至举办“全国处美人大赛”等荒诞事宜,大肆放纵对金钱和性的欲求。

  另一方面,原本正直而又温厚的宋刚背叛了弟弟与林红结婚,但后因工作单位的国有企业进行的调整而被迫下岗,与贩卖丰胸霜的骗子成为同伙,为了在路上进行销售宣传而接受了丰胸手术,最终穷困潦倒。本书通过上卷悲剧性的家庭剧到下卷的荒诞喜剧,揭示了现代中国社会40余年黑暗的一面。作者余华内心怀揣着对“暴发户”及下岗失业者这两极阶层的深切共鸣和同情,以充满伤感的笔触进行了描绘。

  下卷第18章中自称作家的刘氏指出“李光头变成了鲁迅先生曾经描写的人物”,刘氏所“想不起”的名字应该就是“阿Q”。从清朝到中华民国的变革期,正如鲁迅通过《阿Q正传》来批判中国的国民性一般,可以说身处人民共和国大变革时期的余华亦在批判国民性的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8年9月3日早刊)

  《兄弟》的日文翻译版上下两卷共有900页左右,要如何将这么多的内容缩减成两个半小时的戏剧?兄弟二人从幼年成长到中年的这40年过程中会有多少名演员来演绎?究竟会如何向日本人说明毛泽东时代向邓小平时代、剧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中国社会呢?开幕前我的脑海中充满了疑问。

  出乎意料的是,从观众席的通道上一个高个和一个中等身材的两名男性慢悠悠地登上舞台,在提醒大家关闭手机等注意事项的同时,自报了家门,“我是刘作家”“我是赵诗人”--在《兄弟》上卷中作为欺负人的角色,下卷为李光头御用文人的这两人,也兼任着负责舞台进程的角色。然后,突然飞奔出来的是穿着中裤的兄弟,这两名男演员从幼年演绎到中年--〔就是中年〕他们的实际年龄“AROUND 40”(35岁~44岁)。不使用儿童演员而依靠全力以赴的演技,很好地展现了两兄弟不随时期而改变的性格。如同京剧般巧妙地反复使用没有靠背的长椅和长桌,将那偷窥场景以及原本贤淑的林红与李光头陷入情欲的场景,都出人意料地向观众展示出来了。

  这部戏剧虽然是浓缩了长篇小说各种要点的超级压缩剧,但同时也充分地描绘出了通过政治与经济这股激流冲撞而分裂的父子、母女、兄弟、夫妇的喜怒哀乐。由台词来展现的伙食费和月薪的变化,也显示出了社会的急剧变化。原作者余华对此赞不绝口。幸好《兄弟》的日文普及版已经出版,所以想读到译本还是很容易的。小说和戏剧《兄弟》可谓是让日本人了解现代中国的一条好线索。不过,好像尚未决定何时在日本再演、何时在中国上演。

  与《兄弟》同年上演的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是描写20世纪50年代东京平民区的作品,听说温家宝前总理也观赏过。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日本社会的变化的呢?“老老外”兴味犹存。

  (翻译 林敏洁 南京师范大学东语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简历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出生于东京。76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82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院。日本学术会议会员(2005-2014年)、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名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故乡>阅读史》、《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华语圈文学史》、《隔空观影》(以上都是汉译本)、《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经中文网观点。

  本文为中日文对译版,日语版请点击下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107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0
投票总数: 107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