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2015/03/26

PRINT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向世界供应大量工业产品,如今正努力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制造强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极限,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认制造业是国力源泉的执着。

光庭科技为了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正致力于进行实车行驶试验(湖北省武汉)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较弱”,提供车载设备和地图信息数据等的民营企业、武汉光庭科技董事长朱敦尧如此感叹。

  全球汽车行业如今正竞相研发通过配备摄像头和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为了掌握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权,谷歌和苹果等美国信息化技术(IT)巨头、以及在图像传感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索尼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有可能被明显改写。

  中国新一代汽车仍是电动汽车唱主角

 中国似乎没有跟上这种世界趋势。虽然号称具有占世界4分之1的新车销售规模,但在中国提到新一代汽车,如今仍是纯电动汽车(EV)唱主角。“中国汽车产业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朱敦尧董事长自己率先行动,在武汉成立了产学共同研究联盟。

  “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就是明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大型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截至2014年接近20万台。由于人工费上涨,在制造一线引进机器人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将超过40万台,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规模。

  但是,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资企业控制。这种局面与外资品牌车席卷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如出一辙。“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国内企业在完成发展之前就被卷入了与外资的激烈竞争”(曲道奎总裁)。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非常烦恼。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总理李克强在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显示出对制造业的危机感。

  陷入困境的发展模式

 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来加强成本竞争力的上海日立电器(上海市内)
  中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向世界供应服装、家电和信息设备。但随着人工费不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也已经陷入困境。此外,外资企业也相继撤出中国。

  李克强发布了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计划,提出了积极发展制造业的方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词正如德国倡导的“工业4.0”战略。

  当然,中国刚刚迎来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的“第3次革命”,通过计算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距离借助网络将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连接起来的“工业4.0”仍然遥远。

  但是,中国仍然致力于成为“制造强国”,这或许是源自一种野心,希望以本国生产的国产品牌打入世界市场,而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

  比任何人都强烈具有这种想法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认为这将以单纯的“梦想”告终的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实现这种野心的基础正在逐渐加强。

  其一是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总数超过180万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尧董事长也曾有1990年代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建立的人脉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生巨大贡献。

  力争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另一个便是2008年雷曼危机后加速推进的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M&A)。海尔接手了三洋电机的家电部门。浙江吉利将瑞典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收归旗下。三一和光伏电池巨头汉能控股集团也收购了欧美企业。并购领域极其广泛。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49
具有一般参考性
 
9
不具有参考价值
 
4
投票总数: 62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