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统计,全球总人口将在2025年前超过80亿。随着人口的增加,如何保障粮食也将成为一大难题。随着中国、印度等国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肉食品等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全球70%的土地业已被开垦,牛、猪等的放牧面积也已经逼近极限。对于不断增长的对肉类的需求,我们应该怎样去应对?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人工培养牛肉。
|
马克·波斯特教授手持的培养皿中的就是人造肉 (照片由马克·波斯特提供) |
波斯特教授参加了5月下旬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研讨会并进行了特约演讲。演讲中他慢慢拿出了一些照片,照片上的是一些冷冻在大型冰箱中的红色物体。这些物体就是放在生物化学实验使用的透明培养皿中的生肉。波斯特教授表示:“这是用牛的细胞培养出来的牛肉。在实验室无论是鸡肉也罢猪肉也罢,不管什么肉都能做出来。所以没有必要再大量养牛养鸡了。”
实验室人工培养牛肉
这项研究得到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资金援助,这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波斯特的牛肉培养方法如下。首先从牛身上提取能够培养成为肌肉的干细胞,将其浸泡在特制溶液中使其分裂36次以上,细胞数量呈几何级增加。然后细胞将会变为管状细长的肌肉细胞。将其叠放为多层环状结构,经过3周左右进一步培养就可以培育出肌肉纤维。
在日本,提到干细胞,人们就会想到能够使在生病或是事故中受伤的身体重新恢复机能的再生医疗研究。在日本有过将干细胞培养成为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尝试。但是这和将干细胞培养成为食用肉类来丰富餐桌的这一荷兰的构想大相径庭。
波斯特教授制作的样品人造肉由肌肉纤维组成,外观呈肉馅状,跟普通的肉类相比,更偏向于粉色。据说是因为肌肉细胞的氧分子较少所致。用藏红花粉来染色,再加上面包屑和焦糖,制作出来的人造肉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了看上去美味可口的肉馅。每克肉要使用500万个左右的干细胞。
人造肉并没有保质期。原因是人造肉是在无菌的状态下培养的所以没有杂菌。据说放在冰箱等内保存的话,理论上可以半永久地保持原有的鲜度。
首先提出构想的是丘吉尔
通过试管培养食用肉的这一构想,是在1932年由英国原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这个构想的初衷是如果科学技术进步的话,即使没有牧场也能通过培养皿来生产肉类。人造肉具有无需土地和饲料的优越性。
波斯特教授还强调:“世界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20%左右来自牧场。如果人造肉得到普及的话也将会对地球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尽管波斯特教授谦虚地表示:“人造肉的这一想法并不新鲜。”但是,正是他在2012年首次成功制作出人造肉,才实现了80年前丘吉尔的梦想。
|
用人造肉做的汉堡(照片由马克·波斯特提供) |
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2013年8月在伦敦召开了世界首届人造肉汉堡试吃大会。参加者纷纷表示:“和吃普通汉堡的感觉一样,没什么问题。”“就像吃没有脂肪的瘦肉一样。”
当时,包括研究经费在内一个汉堡的价格高达3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13.6万元)。此后的一年中,通过对细胞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液的改良,波斯特教授表示“根据估算,1个汉堡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1400日元左右。”今后将不断进行改良,争取使人造肉汉堡价格能够低于普通汉堡。
人造牛排争取十年内面市
研究看似顺利,但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消费者能否接受。波斯特教授自信地表示:“因为不用杀害动物,所以素食主义者也能放心食用。实际上,已经有一部分素食主义者接受了人造肉食品。”
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喜欢人工培养的食用肉,对此波斯特教授也无奈,“他们好像对肉食,或是人工培养本身有抗拒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波斯特又积极表示,“不管怎么样总之要先做出好吃的肉来”。其中的一个方案就是加入脂肪细胞,从而进一步追求鲜嫩多汁的口感。
此外,波斯特教授本人还亲自担任起了宣传的角色,表示“因为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我非常喜欢吃肉,每天晚饭时都要吃些人造肉。”
对于将来的目标,波斯特教授表示:“继汉堡之后,我还想做牛排。希望2年之内能够实现”。想要制作牛排,需要将培养出的细胞多层重叠。将通过准备一个能够保证营养充分输送的平台来实现重叠中间部分的细胞不会坏死的目标。计划在10年内上市销售人造牛排。
20XX年,新年前夜。当你来到超市采购肉类时,看到日本产和牛肉的旁边摆放着写有“原产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实验容器”的牛肉。你会选择牧场产的肉呢,还是选择诞生于研究室培养皿的肉呢?面临全新选择的未来正朝我们走来。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科学技术部 八木悠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