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顺序轮到凝聚态物理领域,日本研究者有可能获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十仓好纪开发了名为“多铁性(multiferroic)物质”的新材料,该材料被认为有助于节能存储器的研发。此外,东北大学教授大野英男在利用电子磁性的“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全球性成果。而在纳米技术的代表性材料“碳纳米管”的研究方面,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饭岛澄男也是有力候选人。
化学奖:锂电池受关注
在化学领域,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充放电的电源,帮助电子产品实现小型化,提高便携性,同时在纯电动汽车上的搭载也在迅速推广。日本的科学家和企业对锂电池的实用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开发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约翰·古迪纳夫是该领域的第一人。而东芝研究咨询(TOSHIBA Research Consulting)高级研究员水岛公一在1977~1979年曾是古迪纳夫的左膀右臂。在古迪纳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旭化成顾问吉野彰等人试制了锂电池的原型,而前索尼业务执行董事西美绪等人则于1991年首次将锂电池投入使用。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在2014年为古迪纳夫、吉野彰和西美绪颁发了被誉为工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因蓝色发光二极管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赤崎勇和中村修二曾于2015年获得该奖项。相关人士对吉野彰和西美绪获得诺贝尔奖充满期待。
在作为诺贝尔传统获奖学科的有机合成领域,日本人也很有可能获奖。有观点认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和美国普渡大学特别教授根岸英一等在2010年获奖后已过去了6年,也该差不多轮到日本获奖了。
中部大学教授山本尚已确定获得2017年美国化学会的“罗杰·亚当斯奖”。山本开发出了利用精密设计的分子作为催化剂,选择性合成有用化合物的方法。这是继野依良治之后,第二个日本人获得该奖项。该奖项的历代获奖者中很多人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据调查公司汤森路透统计,从论文被引用频率来看,目前备受瞩目的研究人员包括,被称为分子设计研究开拓者的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新海征治、研究多孔材料的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近、开发光触媒的东京理科大学校长藤嶋昭、发现金微粒子具有催化剂作用的首都大学东京名誉教授春田正毅。
2000年以后日本诺贝尔获奖者仅次于美国
近几年,日本科学家接连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1990年代没有日本人获奖,但21世纪之后多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包括美籍日本人南部阳一郎(已故)和中村修二在内,共有16人获奖。进入21世纪以后,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
诺贝尔奖重视科学发现的第一人。获奖者增加足以说明二战后日本的科学水平大幅提升。
日本政府从8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振兴经费。在泡沫带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也积极致力于基础研究。因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而壮大的日本企业和大学在1980~90年代的研究成果屡屡获得好评。
诺贝尔奖最多可3人同时获奖,而2008年和2014年的物理学奖全部被3名日本科学家包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的获奖热潮可能还会持续。特别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很多日本科学家都是强有力的候选人。
不过想想以后,心里却有些没底。虽然很多研究人员一直在苦心研究,但近几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有观点指出,在有些领域日本“已经被赶超”。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多在30~40岁比较年轻时取得。要想确保日本的科学实力,必须为年轻和中坚研究人员创造可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环境。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吉川和辉、永田好生、竹下敦宣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