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笔者不否定日本言论NPO与中国日报及日本内阁府等所做的舆论调查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正确性及严密性,但是这种调查必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这种调查具有很强的情绪性,而且会受到一时的政治事件与政治形势的影响。如在日本言论NPO与中国日报2014年的调查中,日本人在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的理由时,最多的是“采取与国际准则不相同的行为”,达55.1%;其次是“为了确保资源和能源,以自我为中心采取行动”,达52.8;中国人回答对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时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引起对立”最多,为64%;回答“对侵略历史没有很好地道歉、反省”的占59.6%。
由此可见,这类调查,具有很大的单纯性和情绪性,容易成为单一的政治关系的晴雨表,很像日本对内阁支持率的民意调查。如2002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闪电般”访问朝鲜,一夜间支持率就上升了13%,而在2002年2月,他将在国民中很有人气的外务大臣田中真纪子撤职,80%左右的支持率一下子下降到50%左右。
与此相对,在决定自己是否取得对方国家国籍,是否终生在对方国家生活,是否去对方国家留学,是否与对方国家的人结婚的等问题上,却要综合这个国家的生活、文化、历史、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并要做较切实的调查,通过这些调查而得出的究竟“喜欢与不喜欢”的结论,会比在针对国民感情的民调中所做的心血来潮式的回答更具有现实性、稳定性,也更理性化。
其次,有关国民感情的民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选择的人群,大多数是没有在对方国家长期生活过的人群,他们对对方国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媒体来完成的,但是媒体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有时是乖离的,媒体报道的是“特殊”,报道的方式往往是特写式的,就是聚焦有新闻性的事件和主题,给受众以冲击性的效果。教媒体课的老师都会告诉学生:“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而真正认识一个“完整尺寸”,用日语来说就是“等身大”的对方,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通过“一般”来认识。在任何国家,“人咬狗”都是偶发的,如果看到了“人咬狗”的新闻,就认为在对方的国家里“人咬狗”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就会发生很大的认识偏离。因此,媒体是认识对方不可缺少的媒介,但有时也会形成误区,这里不关乎有没有报道自由,也不关乎是否做了公正客观的报道,而是媒体和认识的不同规律和不同要求使然。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