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观点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不会再得诺贝尔奖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不会再得诺贝尔奖

2017/10/10

PRINT

  在探究真理的基础研究方面,日本从很久以前开始就被认为水平已经降低。大学和企业都不愿意向很难迅速取得成果的基础科学投入研究经费,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造成工业竞争力降低。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请他谈一谈日本基础科学的现状。

 

  记者:日本基础科学实力的降低以前就响起了警钟。

  

  大隅:虽然日本在物质上富裕起来了,但变成了精神贫瘠的社会。日本的大学全部走进了效率优先的死胡同。“有用”这个关键字过度进入科学的世界。越是压缩研究经费,研究人员越会注重提高效率,但如果没有自由的想法,科学不会取得进步。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

   

  有可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大家争先恐后去研究的课题才被认为是好课题。如果不是这样的课题,连研究经费都难以确保。但一切的出发点却被逐渐忘记,那就是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

 

  记者:虽然日本人接连获得诺贝尔奖,但支撑基础科学的预算却在减少。

 

  大隅:以前日本的大学有过这样一个时代,那时支持基础研究活动的讲座经费制度完善,大家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现在可以搞研究的职位减少了,研究职位变成看不到未来的职业,以至于有些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读研了。

 

  这样下去的话,将来日本将不会再出现诺贝尔奖学者。(日本人连续获奖)是得益于过去的遗产。即使在全球性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两篇论文也不会诞生新的概念。必须转变想法。我花了近30年时间才研究出“细胞自噬机制”。  

 

  记者:有什么具体的改变方法吗?

 

  大隅:日本的研究能力不提高的话,日本将开始出现空洞化。日本企业也不再看重日本的大学,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始向海外的大学投资。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形成大学负责基础研究、企业自由推进产品化的分工关系。

 

  记者:中国和韩国在提高工业竞争力,但在获得诺贝尔奖方面落后。

 

  大隅:中国受文革的影响比较大。目前向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今后应该会逐渐出现诺奖得主。在中国,没有海外经验的话当不上大学老师,大家都出去留学。在美国获得职位的人回到中国后待遇非常好。自噬领域也有10人左右是从美国回到中国的。

 

  记者:今年的诺奖得主会在10月2日公布。

  

  大隅:虽然不清楚今年是否也有日本人得奖,但日本从事有趣研究的年轻人大大减少的确是事实。希望日本社会具备能培养科学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能力。要知道,科学是从不断的失败中诞生的,科学家是社会性的存在。

  

  大隅良典:72岁。因对于生物细胞将无用蛋白质等分解、作为营养源回收利用的“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8月,为支援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立“大隅基础科学创成财团”。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山端宏实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33
具有一般参考性
 
2
不具有参考价值
 
2
投票总数: 37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