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193)网购的联想
2017/11/2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我不知道为什么11月11日要变成网购的大日子。
我只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买,我拥有力量,让心愿能偿。
香港的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在接受我访问的时候,都说她减压的方法,是「购物法」,shopping therapy。买了东西,好像就代表自己作出的努力,是有价值有回报的。
买东西是很令人舒畅的事情。当我决定要入行,成为传媒人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赖以为生的能力,就是挑动别人「欲望」的能力。像我写很多关于日本的食店,大家都会随著我的口味而行,我就是在吸引他们的「食欲」。有些传媒行前辈做「潮流杂志」,他们都教我,如果我们做完一个专题,发行了一本杂志,如果没有像日本的杂志一样,令你很想拥有那些衣服,那件小物,那一期的杂志,其实就没有发挥他们的功用。例如,某一天我去髮型屋,看到某杂志介绍一个日本製的背包,他的卖点是一个三天两夜的「旅行行囊」。有说是为了一些在日本的「周末弹丸旅客」而设计的东西。背包有很多分隔,也有很多设计可以装设不同的「小物」和「配件」,一看图片就觉得超有梗而想要了。好了,在手机输入那背包的名字,又看到店家把这背包製作时候的样子连同使用方法用短片形式陈现出来。想了两天,就叫在日本的朋友代购而等他寄到香港了。
我没有背包吗?不,我有七个背包。但,我为什么仍想要?
我买,我拥有力量,让心愿能偿。
买东西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慰藉,是过去二、三十年亚洲地方以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教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小时候看广告,总看到广告人教大众很多「生活纲领」:香港几好都有,点捨得走(香港要多好有多好,怎捨得离开)。you are what you wear(你就是你穿的)。最好就是最好……总之,在生活中,所谓成功,就是买得起,捨得吃,懂得穿,生活才叫生活。你一天到晚都是吃劣食,穿平价衣服,生活不会有进步。没有进步,人生也没有意义。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建构的生活方式,令地球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是不是真的要用消费(即是本来你已有七个背包还想买一个的生活模式)去令自己「进步」,从而寻找人生意义呢?
我不太清楚。
11月11日“光棍节”的盛况逐年增强(2016年的活动现场) |
以前,听讲日本史的老师说,战后的日本,有一段时间很想学习「美国」的生活模式:要吃喝丰盛,要懂得花费,要有梦想,而且做的梦够大要改变世界,人生才叫不枉。于是,日本开始进入消费主义的发展模式,要追求内需,每个家庭都需要有三种神器:黑白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然后,日本人就以追求「小确幸」作为人生重要的目标。消费变成我们生活的重要支柱。
最近,因为11月11日的网购大典,又有人出来反思,究竟这种「粗放型」的购物行为,连同中国小康式的「生活模式」,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时代的地球呢?现在科技已够厉害。有说,有些购物网站,已有人工智能估猜用家下单的可能性,随时做好准备。可以令消费者有下单到收到物件的时间,缩短至十二分钟,有四分钟是用来打印单据,八分钟去送货的。够厉害了吧?
有说,因为11月11日的疯狂购物,过度包装做成的废物量,已无法估算。这样子的问题,又可以如何解决呢?
有人反驳,美国的感恩节,黑色星期五,也是美国人疯狂购物的日子。为什么美国人可以,中国人不可以?也许,自私一点去想,美国有三亿人,日本有一亿五千万人,就算他们很粗放地消费,对地球的影响也许都没有中国十三亿人一起走向中产,走向小康那么大。那,如果中国真的要走向中产消费生活,污染问题和资源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