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 故事是这样的:在日经中文网写字这些年,我介绍过一次食店。(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9854-20140626.html)。
文章刊登后,人龙不断。
结果,我的朋友对我有点意见。人龙不断,令麵店老板面对很多问题。
首先是食材,在香港要找到老板想要的食材,一点也不易。当食材供应不稳,老板又坚持不用味精或增味剂,他可以供应的拉麵量,不足以应付排队客的需要。再者,在香港做食店,定必要经历某些轮迴:你做得好,业主见到你生意好了,就会加租。同行见到你,门其若市,就会忽然投诉。不知道为什麽,这个香港的食环署,是很喜欢在人家繁忙时间来查牌。于是,老板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在东京、大坂,情况一样。我写过筑地某一家鱼生饭店,质素真的不错。但最近听网友说,他们再去的时候,到处都是广东话。也许,不是因为我很厉害,而是好像是很多写旅游情报的朋友都有看我的面书专页和专栏,大家都很喜欢我的介绍,于是大家就去了。结果,到我的读者不高兴了。说到了那个场景,拍照打卡,听到的都是广东话和台湾国语(只是读者说,万幸还没有听到东北的普通话),他们又不高兴了。
这一刻,我语塞。
小时候,看到日剧《新闻女郎》,是泷泽秀明和铃木保奈美那一套。有一次,麻生环(铃木饰)要找一个学者去介绍非洲的艺术品,那个学者多番拒绝,不留原因。最后,那位学者在麻生的节目说,因为她在大众传媒介绍了那个非洲的艺术品,很多人要买,令那个部族的人得到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就毁掉了那一个部落的艺术品了。
我们这种「介绍食店」的人,大概都在做类似的事吧?
介绍食店、景点这些事情,应该如何介绍才对呢?
每次介绍食店,我都非常小心,每家食店决定介绍之前,至少要吃三次才可以写。选中这些可介绍的店之前,又曾经吃过很多很多不是不好吃但被媒体追捧到上天花板的店。于是,我每次取材回来,都会被朋友问我:「你係唔係又肥左。」
而其实,我知道,在香港介绍食店的人,都有很多套不同的板斧处理他们的工作。如我的朋友B先生,是某位潮流杂志的记者的男朋友,她需要到处饮饮食食。只是,他们介绍的店,都只是一些二线的店:「当然不会介绍好店。你知道,是有循环的。他们红了,做的东西就会不再好吃,初衷都会改变。就像那家米芝莲点心店,本来做访问的时候就对记者大大声声说:『不会开分店』。你看看?他们现在分店开到台北曼谷去了。」人会变,我绝对明白,介绍好食店,真的是害了人吗?如果,本来做好吃东西的店家会改变,店面会因为人多了而被加租,是介绍者的错吗?
去东京大坂吃的人到处都是香港人香港人又不高兴,香港人要的,究竟是真正好吃的店,还是那一种「只有我知道这东西好吃」的那种高人一等的快感?
当然,找吃食的人,没有责任去处理写吃食的人的难处。正如,有些朋友千叮万嘱的对我说,不要介绍好些餐厅。即使,他们最后因为「没有人知道那儿的东西好吃,难以经营而倒闭」,都命我不能写,不能介绍。那位朋友说:「我宁愿看著他倒闭,我也不想他变质。」以我跟他交往的日子起算,我们已看著三家餐厅倒闭。两家在观塘的工厦,一家在尖沙咀由日本人开的薄饼店。他真的宁愿眼睁睁的看著人家结业,也不会想他们变质,令他美好的回忆受损。
我的心情有多複杂,你可以明白吗?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係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