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布鲁日是一座保留着中世纪市容的美丽古城。保存完好的石砖建筑与运河纵横交错。在这座浪漫的城市,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4月1日,警卫森严、身着正装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现在这座宁静的城市。作为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习主席在这里发表了演讲。
“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
习近平此次的演讲草稿一定经过了反复推敲。因为习希望借此向欧美各国和中国国内同时传递一些重要信息。
关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习近平表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
而最终存活下来的是社会主义,因此断言“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制度和发展模式”。
面对台下的各国政要,习近平警告称,否则的话,中国“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这些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为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做宣传。不过,在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习近平主席为什么发表这样的演讲呢?其中一定有其特殊的用意。
美国知名智库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指出,可能是想给世界这样的印象:中国已不是新兴市场国家,而是与欧美“对等的大国”,“在欧美遭受雷曼危机的沉重打击后,中国感觉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实力上,在政治体制上也可以与欧美抗衡了。”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开始觉得,不仅可以在国力方面赶超欧美,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可以构筑抗衡欧美的制度。
大国的自负和危机感
笔者90年代中期曾在北京工作,当时的中国可没有现在这样自信。经常会听到官员说,“采用欧美式民主主义还为时尚早”。
虽然并没有全面否定欧美式政治体制,但主要意思就是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还为时尚早。
20年过去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日本,其影响力甚至可与美国相抗衡。
从习近平的演讲可以看出中国作为大国的强烈自负。不过,也可以说同时透露出了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建立不同于欧美体制的特色统治制度的危机感。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秋田浩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