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新领导层已经启动半年有余。倡导扩大内需等经济结构改革的李克强总理能否确立中国未来稳定增长的路线?而以习近平为首的领导层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推动者?在预测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终结的中国经济前景之时,世界密切关注的是将于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将会确定中长期改革路线的该次会议上,中国领导层是否会对改变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动真格将得以印证。
中国经济政策的总指挥、李克强于9月11日在辽宁省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会议的演说中表示要“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正是中国新领导层提出的“兼顾增长和改革”的口号,但保持平衡并非易事。
中国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市场力量提高效率,改变依赖过剩投资的经济体制。如果不推进这些改革,中国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国国内的危机感也很强,但意见往往容易偏向于要推进改革需要保持增长。
在李克强发表演说的5日后,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其中包括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等截至2015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针的具体案例。内容没有提及新增财政支出,显示要与经济刺激政策划清界限,但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减速日趋明显的7月以后,中国政府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支撑经济增长。
当然,投资本身并没有错,要保持经济增长,投资必不可少。实际上,在中国的内地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十分落后,应对地震和洪水等灾害的设施还不够完善。
但是,由于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庞大的投融资资金流入了国有企业,结果导致了设备投资过剩和房地产价格暴涨。而钢铁和造船等中国重工业企业的设备开工率目前仅为7成左右,设备过剩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而依赖投资的政策运作如果稍有偏差,将导致上述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资金大量流向中国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反民间的技术革新和新商业模式无法得到扶植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1978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1993年的会议则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三中全会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承担着历史性的责任。
由政府进行监管的金融、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土地制度、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缺乏透明度的财税制度……。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根深蒂固。李克强表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虽然渗出些许悲壮,但也表现出了要推进改革的不易。
中国新领导层能否迈出推进改革的崭新的一步。世界第2大经济体描绘的未来蓝图对世界而言也至关重要。
(大越匡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