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过剩、消费放缓、加之地方债高涨,正在人们担心中国经济笼罩的阴云何时散去的时候,“影子银行”问题又横空出世。这让人不禁感觉中国经济正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不过,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却出乎意料的稳定。
在中国经济统计中,增长率被认为是最难辨真伪的数据之一。但其实,要推测中国政府接下来的“招数”,增长率数据却是最明显的信号。中国政府可能对于类似“发电量的减少”这些准确的统计数据无动于衷,可一旦增长率下滑的话,却一定会考虑出台对策。因此,经济增长率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为表明对当前经济状况所持态度的而“刻意操作的数据”。
近来的一系列动作可以说也遵循了上述始末。去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7个季度出现下滑,降至7.4%,为此,中国政府增加了铁路建设等公共投资,止住了下滑。而今年第二季度增长率又降至7.5%,看到眼下经济将继续走低的中国政府又开始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在盯住增长率的同时对经济运行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就业形势尚处于稳定。目前,中国劳动市场的求人倍率(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一直超过1,城市里也没有出现失业者泛滥的情形。因此,此次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冒着投资过剩的风险,追加大规模的经济对策。
也许有人可能会反驳,“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正像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的分析师铃木贵元指出的那样,“中国企业原本就没有把大学毕业生的长期雇用作为人事规划的中心”。即使是这样,其实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1年内也都能找到工作。
此外,目前不良债权问题也不存在引发经济动荡的担忧。据中国政府统计,中国截至今年6月底的不良债权比例约为1%,保持在较低水平。虽然不能对此数据囫囵吞枣,但其实中国国内银行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印象中那么糟。但另一方面,流入地方政府的融资和理财商品一旦出现坏账,是否会动摇整个金融系统呢?
中国金融系统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因为其本身“国有”的性质,即使经营上出现问题,政治和舆论也不太会对注入国有资金提出太多的异议。因为在中国,向国有企业注入国有资金,而使其股价上涨的情况已不新鲜。
虽然如此,就像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国模式”一词也容易让人误解一样,并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优于其它国家。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李克强自3月出任总理以来,一直高举改革大旗。他的改革目标无疑是进一步走市场化道路及放宽管制。他想让中国经济走上更接近于欧美日等国走过的发展之路。
但是,也没有必要认为他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总理。因为要稳固政权,少不了稳定的经济。李克强只是明白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模式,中国经济只有死路一条而已。
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于企业也好,财政也好,有消化浪费的能力。中国至今能实现顺利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然而,如今的中国经济正从人口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期”逐步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实施经济结构改革是发展的必然。
中国政府的危机意识与其说当前,似乎更应放在不久的将来。但正如人们经常指出的那样,伴随放宽管制而实现市场化势必将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已时过半年,如今很有可能正面临这样的考验。
如果中国的改革就此止步的话,可能那就真到了世界该为中国经济的混乱而担忧的时刻了。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吉田忠则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