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NIKKEI——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专栏/观点 > 专栏 > 展望2023:西方“大萧条”或重来

展望2023:西方“大萧条”或重来

2023/01/19

PRINT

FT中文网精选

文丨独立经济学人 古尧

美元纸币(资料,REUTERS)

   
1. “大萧条”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上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大萧条”,虽然在当代经济学教科书中,作为经济和金融危机、经济周期的典型标本,为世人所熟悉;但除了专业研究者,世人对“大萧条”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济学教科书和众多的经济类书籍只是描述了现象,对其成因和发展只是按照经济周期和各种危机理论,予以简单套用,对“大萧条”的特殊性和深层原因,并未有深入分析。实际上,即使专业研究人士和政策实践者,对“大萧条”的前因后果,也未有定论。
   

  2008年金融危机后比较为市场和研究界所公认的“大萧条”成因是金融约束论——由于金本位下,央行不能无限扩张货币,以致经济低迷时通货紧缩和需求收缩相互促进,经济、物价和流动性在“金融加速器”机理(一种近似蛛网模型的正循环自反馈机制)下,持续低迷;给后世的经验和教训自然也是金融方面的,只要金融能扩张,“大萧条”就不会重演。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美联储的掌门人就是这么认为和这么干的,到现在为止他的QE(量化宽松)政策,基本上被市场认为是正确的应对;伯南克本人因此研究和实践还获得了202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另外2人合得)。
   

  不过,“大萧条”的金融约束论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即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是内生的,流动性水平和经济运行间有着自发调整的互适性,即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会通过价格调整,使流动性水平自动和经济规模相适应。黄金并不会减少,即使跟不上商品扩张速度,连续4年通缩和萎缩后,社会流动性水平早就适应经济运转所需而有余了。“大萧条”表现出来的危机,因其时长自然不会是经济周期性的阶段调整,而是经济系统和社会结构的“时代转变”:回顾历史,上世纪20、30S的工人运动正处高潮期,工会等工人运动组织经常为团体利益而发动罢工等运动,工资刚性逐渐侵蚀了食品价格决定工资水平的前时代和市场规律,劳工运动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刚性增强,意味着社会失业率的上升和市场“出清”的困难。从而使得经济周期性的调整延长至演变为“大萧条”危机。
   

     继续阅读请点击这里,进入FT中文网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FT)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2015年11月合并成为同一家媒体集团。同样于19世纪创刊的日本和英国的两家报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质、最强大的经济新闻学”为旗帜,推进共同特辑等广泛领域的协作。此次,作为其中的一环,两家报社的中文网之间实现文章互换。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报道评论

非常具有可参考性
 
4
具有一般参考性
 
0
不具有参考价值
 
5
投票总数: 9

日经中文网公众平台上线!
请扫描二维码,马上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