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3月15日迎来上线1周年。一年以来,《日经中文网》以经济、产业新闻为中心,报道日本、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回顾过去一年的报道,可以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日经中文网》上线的2012年3月正值日本大地震1周年之际,当时中日关系还相当友好。《
给未来中日关系亮起的黄灯》一文讲述了虽然灾后有很多中国留学生离开了日本,但留下来的人一边说服心存担忧的父母、一边在日本努力学习。讲述中国女孩立志成为日语声优的《
向日语“声优”挑战的中国女孩》一文,在网站上线之初就创下了令人惊叹的点击量纪录。
遗憾的是去年秋季后反日情绪升温,这种友好的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10月份日系厂商在中国的汽车销量比上一年减半,在华日企的劳资纠纷也频频发生。
即便如此,《日经中文网》仍然始终强调中日经济层面上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对于《
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等一类文章,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更多读者表示应冷静地重新认识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也迎来了拐点。日本经济界看待中国的目光开始在乐观和悲观之间剧烈波动。不过,即使没有去年秋天的反日游行,日本企业过去的海外发展的模式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其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劳动人口达到顶峰,中国也开始不再需要为保证就业而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来确保2位数的经济增长。中国领导层不仅提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目标,还提出了人均GDP翻番的目标,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从官方主导到民间主导,向高附加值产业结构转变、从投资主导到消费主导等等,在这种变化下,仅仅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将附加值很低的最终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的日本企业战略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消费及服务相关产业则充满无限可能。《
日美企业在中国打起纸尿裤战》、《
日本各看护企业扩大中国业务》等报道便传达了新的商机。原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的专稿《
中国正处在进入新阶段的过渡期》中,讲述了新时代和新环境下的商业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其他亚洲各国的动态也不容忽视。因民主化而受到全球企业关注的缅甸和孟加拉等国,开始作为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快速崛起。日美欧企业除了中国外,开始将生产基地向上述国家分散。亚洲新兴势力会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吗?还是会仅停留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日经中文网》今后将继续冷静观察分析。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日本以外的亚洲企业的崛起。《日经中文网》刚上线时报道的夏普与鸿海的合作谈判,台湾企业掌握日本企业重建命运在10年前根本不可想像。而追赶强大夏普的则是韩国的三星电子。在这些企业激烈争夺的日本智能手机市场上,中国的华为也投放了新产品。印度的IT企业也获得了波音和空客等客机的部分设计订单,摆脱了单纯的“外包”形象。过去,日本凭借技术实力和附加值走在最前面、亚洲四小龙(NIES)紧随其后、东南亚和中国加紧追赶的雁群模式,在企业层面上已经完全瓦解。
《日经中文网》今后将继续和读者朋友一同关注在亚洲发生的竞争、合作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商机。
《日经中文网》编辑部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