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曾因9%的增速不断追赶中国而备受关注,而现在经济增长下降至5%左右。为了刺激经济,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于1月29日时隔9个月再次宣布降息,但经济增长提高居民购买力,然后促进增长这一循环已经断裂,经济尚未呈现触底迹象。从增长神话逐渐动摇的印度这头巨象的病根到底是什么?日经中文网将分两篇文章进行解读。
购买力零增长
1月初的一个夜晚,在孟买一家韩国现代汽车专卖店,这里以往门庭若市,如今却门可罗雀。在关掉一部分照明的店内,一名叫做夏(音译)的销售人员(26岁)抱怨:“这样下去,提成将会减少”。去年12月,印度新车销量低于上一年,该店的销售也下降了3~4成。
|
外出务工劳动者涌向了建筑工地 |
印度储备银行于29日将2012年度(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从5.8%下调至5.5%。这是10年来的最低水平。若是在发达国家,这是很高的增长率,但在印度则不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6成的个人消费(包括黄金消费)在4~9月仅增长2%。与拉动消费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2%相同,也就是说,人均购买力为零增长。
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经济减速波及到了新兴经济体,但中国经济已经初现“曙光”,而东南亚经济也在恢复活力。
为什么只有印度找不到出路?其原因在于促进增长的良性循环出现了异常。首先,“就业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增长”这一内需发展链条出现了问题。
“在故乡找不到工作”,在铁路等建筑工地,到处都是低工资劳动者。政府系企业无法吸收大量劳动力,而对此构成补充的民营企业的业绩也因2008年的雷曼危机受到了影响,印度政府不是通过刺激制造业,而是选择通过公共投资来拉动农村就业。但2005~2009年度的就业岗位增加率仅为0.3%。甚至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
此外,家庭收支心理也出现了恶化。去年12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一项统计引发了关注:“印度实际工资涨幅为负数”。这是在指剔除通货膨胀之后的“实际收入”,也就是说居民感到“收入正在减少”。辛格政府在第1任期的2005~2007年度实现了超过9%的增长,但没有就业的增长严重透支了内需。
印度有一个人,他体态匀称,身穿长领民族服装,拖着白色的衣服下摆,经常视察西部海岸和东部山区,而且让企业经营者感到害怕。
屡次否决矿山开发
他就是绰号为“NO先生”的印度环境与森林部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拉梅什2009年上任,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发达国家型环境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信奉者”印度执政党国民大会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支持下,屡次否决矿山开发和钢铁厂建设。
由此产生的影响很大。以往每年增长7%左右的煤炭产量在2010年度出现了同比下降,由于需要进口价格较高的海外煤炭,发电和水泥行业的各家公司深受打击。此外,土地开发受到的影响也在加大,2005年与印度东部邦政府就钢铁厂建设签署协议的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至今仍未获得用地许可。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