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对立正在走向长期化,不过两国的博弈也并非首次。2005年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中国的反日游行、2010年发生了东海撞船事件……,中国方面每次都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进行口诛笔伐,而日本则总在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寻找原因,结果导致讨论总是无果而终。中日两国的研究者指出,两国之间的历史性误解阻碍了对话的展开。日经中文网分三次刊登导致两国相互怀疑不断加深的3大误解。
误解之二: 对“受害者”的误解
目前已经出现从近代史上寻找中日和解启示的动向。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在《中国外交》(由日本PHP研究所出版)一书中表示,“中国的近代史观充满了一种受害者意识”。该书吸收了北京大学等来自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朱建荣教授认为“盲目自信的清朝对国际社会的无知招来了欧洲各国的侵略”。
|
东洋学园大学教授 朱建荣 |
日本曾经侵略中国,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朱建荣教授认为“如果中国力争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就有必要摆脱曾经遭到侵略带来的屈辱感”,强调中国自身应该反躬自省,在此基础上构建21世纪的国际立足点。
朱建荣认为中国人的对外怀疑心理、受害者意识以及重视强权政治等想法“反过来招致了日本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
为了将民众的目光从内部混乱上引开而煽动排外的民族主义、沉迷于中华思想、不了解国际社会的准则等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朱建荣教授表示,最近10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的氛围一直在改变。“在上海的大学等地方,已经可以比较自由地进行研究”。既然如此,“认为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石原慎太郎进行了私下勾结,为推进钓鱼岛所谓国有化上演了一出闹剧的人还是不少”。朱教授认为“如果一味地将中日两国关系定位为侵略者与被害者的关系,相互理解就难有进展”。
中日双方的信息鸿沟似乎也非常巨大。《周作人传》(由Minerva书房出版)的作者、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岸伟认为“中国人普遍不了解日本的ODA(政府开发援助)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而日本人也普遍不知道即使在今天,日本军队遗留的炸弹仍在导致人员伤亡”。
作为著名的知日派文人,周作人曾经生活在清朝、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3个时代,在一个时期还曾经被称为“汉奸”。 刘岸伟教授说:“‘汉奸’这一说法在现代中国仍未消失。根据一个人对日本的态度,就可能被称为汉奸”。
|
早稻田大学教授 刘杰 |
早稻田大学教授刘杰曾经在日本外务省发行的《外交》杂志以及《现代思想》(青土社发行)发表文章,认为“日本的言论总是盯着不断崛起的中国,而中国则以过去的历史谴责日本。这样下去,讨论必然会南辕北辙”,指出了两国在面对对方时的观念分歧。
刘杰教授于今年夏季从越南邀请了研究人员,就历史认识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越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越南如何与中国的侵略进行战斗的描述是主要内容”。刘杰教授的结论是“在亚洲,谁都是侵略者,同时又是被害者”。刘杰教授认为“要深化历史认识,需要亚洲地区整体努力”。
(未完待续)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电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误解之一:对“中日友好”的误解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