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后藤卓彦:“203×年12月×日,日经中文网 《中国央行行长批评了日本对TIBOR的监管举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张×光于×日,针对人民币市场利率在东京市场受到操纵一事,对日本货币当局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强烈批评。中国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中国政府在发现利率决定机制存在缺点后,要求日本当局进行改善,但日本方面却并未采取妥善的应对举措……”啤酒已经喝得有些醉意,随手翻开报纸,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样的报道。
|
图/kyodo |
估计大多数读者会认为这是“愚人节”里的消息,这种绝不会出现,笔者也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但是作为决定本国贷款利率等的标尺,利率由其他国家市场决定、同时基准利率受外国银行操纵的事件在现实中已经发生。
那就是目前在全球金融界掀起巨大海啸的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案。目前已经得知英国巴克莱银行参与操纵了将利率设定在与实际情况相比的更高水平。不仅英国货币当局,而且美国财政部和纽约联邦银行也针对此事展开了调查。本文开头的虚构报道的是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英国对LIBOR监管举措表示批评》的真实报道演绎而来的。
以“3月期LIBOR+α(%)”的形式确定利率的美元贷款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此次操纵案影响巨大。那么,为什么美元利率会由伦敦市场来决定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穿越”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越南战争造成的费用负担等原因,美国对外收支出现了恶化,大量美元外流。当时,由于美国设置了被称为《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限制,这些美元资金不愿意回归美国,而是被存进了存款利率更高的伦敦各银行。同时,美国政府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开始实施“利息平衡税”,也就是在美国之外的贷款人从美国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时,在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征税。这样一来,贷款人也自然而然集中到了伦敦市场。
进入70年代后,美国废除了金本位制,由此获得了随意增加印刷美元的自由,海外流通的美元也随之不断增加。同时,产油国在石油危机期间积累的石油美元也流入了限制较少的伦敦市场。这样一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就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大规模交易形成的LIBOR也巩固了作为美元“指标利率”的地位。
参考这段历史事实,再“穿越”回到现在,思考一下人民币的未来。
香港市场于2010年获准进行人民币银行间交易,同时开始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进入今年以来,日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也已在东京市场启动。也就是说,人民币不仅是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货币,已经成为在自由的离岸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货币。在上海市场,中日货币的汇率浮动均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在东京市场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当然,这与70年代的美国有所不同,中国对外收支仍拥有大规模顺差,同时也并未出现人民币大规模外流的情况。但是,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而东南亚等国的人民币结算贸易也呈现有增无减态势。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