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绕美国苹果公司“iPad”中国商标权的诉讼案中,苹果同意向起诉该公司的中国企业支付6000万美元,最终达成了和解。自2011年起持续至今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彰显出双方重视实际利益的选择。
苹果:重视现实利益
在占苹果公司销售总额2成的中国市场,由于诉讼案的影响,苹果至今仍然无法推出新款iPad。苹果曾在商机和寸土不让之间左右摇摆,而最终在名誉和现实利益中选择了后者。
观察和解的背景,可以看出三大因素。
第一是新款iPad在中国上市。苹果的意图是通过和解消除iPad在中国大陆上市的障碍,尽量摆脱联想和三星等其他竞争对手的追赶。
第二是对生产的影响。苹果如果在此次诉讼中败诉,不仅对中国市场销售,还可能对生产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委托中国合作工厂进行代工生产的苹果而言,如果中国工厂停止生产,很可能影响其全球战略。
第三是对其他知识产权争端的影响。培育“iPad品牌的企业是苹果。苹果应该毅然应战”,在苹果股东中这样的呼声很高。利用品牌号召力销售产品、再辅之以应用软件和音乐下载服务等机制不断吸引客户是苹果的战略,设计和产品名称等则是品牌的源泉,因此不允许苹果轻易作出妥协。
中美媒体曾经报道称,苹果准备支付1600万美元和解金。而此次6000万美元的和解金额对于1~3月净利润高达116亿美元的苹果而言,不能说是痛苦的抉择,但苹果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今后相同的纠纷则是关键。
中国:重视雇佣
在争端和解的舞台背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与唯冠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也发挥了作用。苹果产品的大部分由台湾鸿海在中国大陆生产。该公司工厂将扩大到中国大陆政府急于实现经济振兴的内陆各地。如果苹果决定停止在中国大陆生产iPad等产品,将对在中国大陆总计100万人的鸿海雇员和各地经济构成打击。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此次的诉讼。苹果首席执行官(CEO)蒂姆·库克为寻求解决办法曾经于3月访问中国,当副总理李克强进行了会晤。深圳唯冠科技的律师在谈到政府的态度是否对和解产生了影响时表示:这是很微妙的问题,无法回答。暗示出政府影响的确存在。
据报道,唯冠方面当初曾经要求苹果支付4亿美元或者100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而如今却以6千万美元达成了和解,律师表示这是回应债权人的考虑。生产液晶监视器和部件的唯冠因销售疲软,已经处于实际破产状态。其债权人台湾保险公司已经开始申请破产,唯冠为返还债务,急需获得资金。
(冈田信行 硅谷、桑原健 广州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