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汉学家的车轱辘话(12)“网”(枉)言可畏——网络谣言和鲁迅的教诲
2017/10/3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藤井省三:在本栏目的上篇《中国的网络谣言和电视剧》中,我写道:“近日,偶然看到中国网站上关于我的不实报道,让我捧腹不禁”。然而,那之后的发展别说“捧腹”了,随之而来的是些许惊愕与恐惧。记得那篇“报道”在文章最后称:“如果没有陈刚教授的发言,可能藤井省三的话就会被一些人当成了事实。”在此,本人也不得不回应了,如果我不出来真发言,谣言就会被一些人当成事实。
藤井省三 |
那条于8月31日发布的从头到尾造谣的文稿,经由“百家号”的登载、“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的转载,到目前为止阅读量已从几十万达到几百万。(据发布人霉格调亦名媒格调亦或微信公众号 强国论,其个人网页公布的数据也有几十万以上)且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转载的人数也相当可观。更让我吃惊的是,或为扩大影响挑起矛盾,那位霉格调氏将第一篇造谣稿的标题“日本教授公然抹黑中国人,遭美国院士打脸”竟然又改为“日本教授说中国人太记仇,华裔院士当场霸气回应,真该让你们赔偿”重新发布了一遍,在此之外,还发布了另外一篇的造谣文稿,名为“日本学者向世界宣称中国文化在日本,遭麻省华裔教授碾压式打脸”。报道中会议的名称为“国际高峰会议”,与前次相较,会议名更加模糊不清,语焉不详,但抹黑、攻击的力度更强,报道一开始就称“东京帝国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发表了以下言论:“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韩国,民国文化在台湾……所以我认为对汉学的研究,应该把中心放在日本、韩国和台湾”。并且此文稿故意称,这位教授的“发表态度是非常自信(甚至是强横)的”。甚至这位作者还别有用心地加了一句解说“他的言外之意是,日本、韩国才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人长年来专心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深知文化这个概念的多义性及厚重感,虽说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但从来没敢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像这样粗暴的文明理论的报告。这位作者,未免将国际会议以及“国际峰会”的报告想象得过于轻松随意了吧--或许在他心中就好似杜撰一篇谣言报道一般简单吧。
我在本栏目中针对第一篇谣言进行过反驳,心想既然告知是造谣的文稿,就没有必要对谣言内容进行逐一反驳,慢慢地会消除的吧。然而,没想到网上却越传越广,越转越多。很多人仍对这条网络谣言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在微信和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上直抒怒意:大致可以概括为几类吧。一类:此日本人胡说八道,日本人真无耻,必须要批判他们;二类:没立即批判日本学者那样的发言就枉为中国学者;三类:中国文化确实流失了,这位日本学者说得对。此外,更让我痛心的是,有中学老师带领学生们一同讨论那篇假报道,讨论有关中国文化之说,甚至有学生代表们给我写抗议信。
|
|
对于这样纯真好学的年轻人,我是要认真回答的:我自小就对中国文化抱有尊敬及浓厚的兴趣,所以自70年代始选择研究中国文学,常常来中国学习交流,至今我依然四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我认为研究且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人了解中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的使命。虽然我已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了,但是我还是会坚持着……
仔细阅读网上的留言,遗憾的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了这条假消息。而这条来自所谓的“自媒体”之假消息完全不能称为报道。这个消息完全是作者毫无责任地自己编造出来的。内容完全无视了新闻报道的六大要素,亦根本不是来自学术方面的误解,而是毫无底线地杜撰了那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院士陈刚教授与所谓“藤井省三”间的对话。且不说我从未与陈刚教授见过面,就连那场所谓的国际会议到底是何时何地召开都不得而知,报道者对此毫无说明。那位“作者”一副亲身聆听到会议谈话的姿态,对杜撰出的文稿使用了直接引用的双引号,被造谣发这样言的本人倒是很想请教一下编造者,您到底是在何时何地听谁说的呢?
这一切确实让我倍感惊讶。网民是多么单纯天真啊,竟然会如此轻信网络谣言!我以为在相信这样的文章之前,或许至少会去核实一下报道中出现的国际会议是否真实存在吧;学者的话,会亲自去核实一番言论的真实性,或许去核实一下这发言是否被断章取义了吧。如此想当然的我显然是太乐观了。虽然我不懈余力研究中国文学40余年,但到这里,实感网(枉)言可畏啊!
网络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让我们能更快地更简单地获得知识。然而网络又是双刃剑,不得不注意的是,现在的网络世界有不少不属实的文稿,亦有杜撰出的所谓报道,亦有不标明任何引用来源即转载的现象,而且传播方法相对简单,发稿快,传播力度更大。即使虚假报道事后被发现不是事实而被删除,删除后亦无理由说明。且在人们的头脑中已产生印象,依然会留下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这让我想起距今80年前的1935年5月,鲁迅曾写下一篇名为《论人言可畏》的文章。文章名取自《诗经》中的典故,意为他人散布的流言蜚语极为可怖。那年的3月,上海电影黄金时代的当红女演员阮玲玉(1910~1935)自杀,所谓的遗书中写道“人言可畏”。此前她的前夫坚称与她的婚姻关系仍受法律保护,并将阮玲玉和她的情人大实业家唐季珊二人告上法庭。媒体抓住这一时机,添油加醋、大肆报道了这段三角关系,使得阮玲玉陷入绝境、被逼自杀。她的遗书以这句话结尾: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钟爱电影的鲁迅,在围绕阮玲玉之死写下的文章之中,指出新闻媒体对女性强加的纠缠、令人生厌的标签正是造成阮玲玉等弱势女性群体悲痛苦楚的罪魁祸首。
不过,近些年的研究(例如1997年上海作家沈寂的研究;2006年于继增的研究《一代影星阮玲玉遗书之谜》)发现,阮玲玉死后,由电影公司所出版的杂志《联华画报》“阮玲玉纪念特集”公布的“人言可畏”的遗书是赝品,其实是唐季珊委托另一相好女演员的妹妹杜撰伪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可信度很高。阮玲玉在原本的遗书中对唐季珊的用情不专、家庭暴力直抒愤恨。在《联华画报》的伪造遗书登载后不久,这份真遗书在另一本杂志上发表出来。尽管如此,由于发行册数较少而被人们忽略了。鲁迅也在不知道“人言可畏”遗书为伪造品的情况下写下了《论“人言可畏”》的文章。那时的谣传已经极为可怖,但是更令人恐惧的却是捏造假象、无中生有。
回到当下,我们也可以说“网络”的流言蜚语固然十分可怖,但是更令人心生畏惧的却是“网络”上捏造的谣言、无中生有的消息。真可谓“网言可畏”。不过,在此间,我也听说有一位大学教授,在阅读了上回本栏目中的拙稿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轻信网络谣言并转发的行为,先惩罚自己三日之内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且在了解事实真相后特地转发拙稿,并向其他学者们说明。对此学者的行为我深感敬佩。倘若以这样谨慎认真的态度看待网络报道的人日渐增多的话,造谣消息不就可以不攻自破了吗?
最后,要感谢对我上次发表的文章点赞转载、对我表示信赖和鼓励的人们。正是因为你们让我更加坚定继续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决心与勇气。
(翻译 林敏洁 南京师范大学东语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简历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出生于东京。76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82年毕业于东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院。日本学术会议会员(2005-2014年)、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名师,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故乡>阅读史》、《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华语圈文学史》、《隔空观影》(以上都是汉译本)、《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本文为中日文对译版,日语版请点击下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经济新闻社选取亚洲有力企业为对象,编制并发布了日经Asia300指数和日经Asia300i指数(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后将停止编制并发布日经Asia300指数。日经中文网至今刊登日经Asia300指数,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为刊登日经Asia300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