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 后藤卓彦: 中国央行6月7日宣布降息,这是中国3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在海外开始猜测中国经济将“硬着陆”之际,中国拿出了金融政策的杀手锏。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软着陆,今后依赖金融政策的可能越来越强。
“硬着陆”的担忧源于近期低迷的微观指标。电力消费增长率在4月降至3%左右,铁路货物运输量的增长率也在进入2012年之后放慢到了上年同期的一半左右。而有报道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比起宏观指标更重视微观指标,认为经济形势或许比中央宏观统计更为严重的看法快速扩散。
此次降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的。2008年雷曼危机之后,中国基本上依靠金融政策和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政策渡过了难关。而这一次刺激经济的政策或许比当时更为困难。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强调了纠正偏重投资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如果为刺激经济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结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2008年的4万亿元措施的中心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扩大银行贷款。这种方法估计此次也将采用,但能否取得当时的效果还不得而知。
因为给予地方政府的贷款主要流入房地产开发,作为贷款载体的融资平台公司的过度负债已经成为问题。这种方法如今已经走到了末路。中国正在探索加大向民营企业贷款的道路,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新兴民间企业的信用评价非常困难。在数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4月份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却降到了12%左右,放贷难以增加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外需的快速恢复无从指望,所以要求下调贷款利率力度的声音加强。央行对于把货币宽松政策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升级到降息存在着强烈的心理障碍,这源于“使房地产泡沫复燃”、“使产能过剩行业苟延残喘”等批评。
但此次幸运的是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降低到4%以下,有了降息的余地。在财政政策和“行政指导”性质的刺激措施受到束缚的情况下,降息也成了央行的必然选择。
中国希望在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实施经济刺激,通过放宽限制振兴民营企业是道路之一。但这种方法不仅见效慢,而且会遭到既得利益的抵抗。在十八大即将于秋季召开之际,估计现在很难立即开展大胆的举措。
首先通过金融政策减轻创伤,刺激经济触底反弹。之后才是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结构,通过重视消费,使结构向高生产率、高效率的产业转变。这或许正是奉行“渐进主义”的中国政府描绘的路线图。
相关报道:中国时隔3年半下调利率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