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西村友作:人类曾多次经历资产泡沫。世界上最早的泡沫是1637年发生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当时,郁金香的球根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至数十倍,随后更加猛烈地暴跌,荷兰经济陷入严重混乱。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楼市和股市泡沫、9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的“IT泡沫”等仍令人记忆犹新。在中国,在2006年~2008年、2014年~2015年两次经历了股票市场泡沫的发生和破裂。
|
西村友作 |
所谓泡沫,一般被定义为在实际的资产价格中、偏离基本价值而上涨的部分。基本价值通过能够从相关资产中获得未来收益的现值来计算。但是,这一计算很复杂,而且难以准确预测长期收益。此外,实际价格在多大程度上偏离基本价值属于泡沫也并不明确。事实上,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泡沫只有在破灭后才知道是泡沫”。
不仅是我们普通人,就算是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很难准确判断泡沫的发生。不过,这也有若干经验法则,下面介绍3个。
首先是短期投机资金的流入。在泡沫时期,瞄准短期资本收益的投资出现增加,形成“买入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再推动买入”的价格螺旋上涨。换手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中资产转手的频率,能够反映出该资产流通性的大小。换手率过高显示出市场的投机性正在加强,虚假繁荣的危险性正在加剧。据统计,上海股票市场的换手率2005年只有290.7%,2006年增至564.5%,2007年高达953.2%。这是泡沫时期特有的现象。
在泡沫时期,大众媒体对理财的相关报道呈现增加态势。根据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杉田茂之主任研究员(2002年时)的论文《日本的泡沫与大众媒体》,“理财”这个词汇首次出现在日本大众媒体上是1984年,此后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杂志、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大量充斥着有关理财的报道。在杂志方面,1985年面向普通民众的投资专业杂志《Nikkei Money》、《Money Japan》先后创刊。而众多全国性报纸则在1986年开始增加“理财版”和“资金版”。诸如此类,泡沫时期的一个特点是大众媒体上大量涌现有关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等的理财关键词。
最后,在泡沫时期,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市场上的临时投资者大量涌入。在80年代的日本,全国因投资热潮而一片沸腾,在此背景下,平常对投资不感兴趣的工薪族和家庭主妇也开始热衷于股票投资、土地投资和度假村投资等资金游戏。在2007年股票泡沫时期的中国,我留学的大学里,教师、学生乃至校园内的保洁员等很多人都热衷于股票投资,我至今记忆犹新。而在近年,借高利贷来投资股票等的临时投资者也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多数。个人的投资心理受大众媒体影响很大,还容易被传闻左右,因此一旦发生泡沫特有的价格螺旋上涨(或下跌),他们很可能跟风抢购(抛售)。此外,在中国股票投资俗称“炒股”。“炒”是指在短时间里加热食材的烹调方法。也就是说,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短期投机性的“炒股”属于主流,而想长期投资进行“炖股”,促进股价稳定的投资者并不多见。像这样,中国股票市场处于容易滋生泡沫的环境中。
部分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泡沫的破裂。自2013年前后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方城市为中心,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鬼城”现象日趋突出。进入2016年后,由于股票市场低迷的影响,部分投机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以一二线城市为中心,房地产价格出现暴涨。
如果你在涉足某些投资,或许可以从短期投机资金是否大量流入、大众媒体的煽动性报道是否增加、临时投资者是否激增等角度,观察市场是否正在形成泡沫。
西村友作: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1974年生于日本熊本县。1995年首次访问深圳,随后决心到中国留学,自2002年起在北京生活,2010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成为被该大学正式录用的首位日本人专职教师。兼任日本银行北京事务所客座研究员。专业是国际金融。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